这种过年方式,打破了传统过年模式的单一性,体现了时代变迁下人们过年观念的转变。
▲ 2 月 2 日," 财神 " 在江苏省南京夫子庙景区向游客送上祝福。图 / 新华社
文 | 杨劲松
据央广中国之声报道,今年过年," 分段式过年 " 成了新玩法。不少人把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先和家人热热闹闹团聚,再去景区看一下不一样的风景;或者先踏上旅途尽情游览,回来再和亲人团圆过年。
今年春节原本就有 8 天假期,加上 " 请 2 休 11" 或 " 请 4 休 13" 等灵活的休假方式,让很多人将今年的春节假期划分为多个时间段,选择不同的目的地和行程安排。无疑,这种过年方式打破了传统过年模式的单一性,体现了时代变迁下人们过年观念的转变。
正如时代在发展,过年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演变。人们既想传承传统的过年习俗,又渴望将个人的期待与梦想融入其中。回家团圆是传统的延续,而一段寻找自我的旅行,则是对个人追求的满足。
" 分段式过年 " 正是人们实现 " 鱼与熊掌兼得 " 的新尝试,它让人们在过年期间能够更具性价比地完成多个不同主题的活动——既可以与家人、亲朋好友相聚畅谈,又能享受充满个性与自由的旅游休闲时光。
报道中,有人回家团圆后带着家人去云南,也有人先在三亚享受完惬意时光,再错峰回家。通过错峰出行,人们不仅可以避免出行高峰的拥堵,还可能节省支出,收获更贴合自身需求的体验。这种过年方式更注重品质、体验和个性,人们愿意将钱花在独属于自己的体验上,并乐于将其与亲朋好友分享。
" 分段式过年 " 的出现,得益于足够长的连续假期时间。人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分段安排,每一段都足以保障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活动。可以说,假期时间的连续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人们能否参与那些距离较远、耗时较长的休闲活动。
而今年春节的长假期使得人们能够开展对时间连续性要求高的休闲活动。而且,连续时间具有向下兼容的特性,人们既可以参加耗时较长的活动,也可以选择在这个时段内进行任意时间长度的旅游活动,这大大扩展了人们的选择余地,也为目的地和市场主体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创造了更为确定的可能性。
显然," 分段式过年 " 所蕴含的多元和丰富,正在推动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持续创新。文化旅游和相关业态的融合为 " 分段式过年 " 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内容和条件。然而,对于公众、市场主体和相关管理方来说," 分段式过年 " 仍是新生事物。要想真正过好,各方都需要付出努力。
首先,要努力形成更多关于春节体验的共识。春节阖家团圆、欢乐吉祥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祝福是共识,春节期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也应该是可以努力达成的共识。缺失了任何一方面的参与,共识都不可能达成。
比如,游客对春节期间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期待,希望以适当的价格获得更完美、更舒心的体验;市场主体和管理部门不妨认知并回应游客的期待,共同为游客期望的达成努力。
这当然包括为春节假期的每一段时间注入灵感,为游客的每一次体验做好保障。可以说,人们对 " 分段式过年 " 的最终评价,取决于各方是否真正达成共识并将其落实到位上。
其次,要精细化察觉和识别游客需求,实时反应并柔性化满足游客的需求。在 " 分段式过年 " 模式下,游客出游的理由变得极为丰富,所有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出游的灵感。这就对时空与内容的匹配提出了更高的精细化要求,也对市场主体的资源配置和组合能力提出了空前的高要求。
旅游产品服务与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旅游和休闲、远程和当地、居游交流和共享的关系都在发生着明显的调整变化。游客可能会有旅游的感觉,也可能并不将之当作单纯的旅游,而是更多地从生活体验的角度看待。
" 我的假期我做主 ",在这种情况下,价值的创造和提升、低频和高频的转化随之发生,旅游业态的演变也必须顺应这种变化。
" 分段式过年 " 作为一种新事物和新表现,其对文化旅游发展的启示和推动或许才刚刚开始。各方有必要积极应对,共同探索,通过更好地满足 " 分段式过年 " 需求,探索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撰稿 / 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卢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