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新创刊的《北京文艺评论》杂志和“北京文艺观察”微信公众号跑步进入文艺现场,呈现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艺。过去的一年,我们一起期待过《黑神话:悟空》,一起品味过《好东西》;一起告别琼瑶,又一起和李子柒重逢;一起回顾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又一起阅读了一封封有关北京的“来信”。
岁末将近,新春在即,回顾过去一年的文艺观察,检视那些发人深省的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一场2024文艺盘点活动在北京举办。活动由《十月》杂志社、《北京文艺评论》编辑部主办,是十月会客厅系列活动之一。
活动现场,左起:刘大先、乔叶、李洱、张楚、戴潍娜
活动中,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北京作协主席李洱首先谈论了AI技术发展时代的特点,分析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他对AI取消人类价值和工作意义的现象、对短视频占用普通人思考时间等问题,都感到并不乐观。在回顾2024年的阅读经验时,他推荐了一系列小说,分别是张楚的《云落》、魏思孝的《土广寸木》《王能好》、邱华栋的《空城纪》、格非的《登春台》和萨曼莎·哈维刚刚获得布克奖的《轨道》,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阐释。
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认为自己2024年的关键词是“具体”。她认为现代人往往在手机上过网络生活,容易把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抽象化。面对抽象的词汇和生活,应该努力将它们还原到具体的人和事之中,让自己获得成长。她表示2024年印象最深刻的文艺作品是李敬泽的《空山横》,认为这本书包含对文学、文化现象乃至社会问题的思考,视野广阔发散,同时拥有非常真实的个人气息,是对当代文艺的一种观察。
天津作协副主席张楚给出的两个2024关键词是“县城”和“短剧”。短剧的大火是当下不可抵挡的趋势,尽管许多短剧的编剧没有任何逻辑性,甚至很“土”,但因为戏剧性极强,又往往非常吸引人。县城则是从网络的怀旧风格摄影开始,逐渐延伸到文学领域的,不过,真实的县城又与县城文学十分不同。实际上,县城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特别好的结合体,其中有古老的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2024年,张楚印象最深刻的文艺作品,分别是李修文的《猛虎下山》、韩松落的《晚春情话》、常芳的《河图》和电视剧《唐朝诡事录》,这些作品都呈现出对历史和时间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研究员戴潍娜认为,她的2024年关键词是“救助”。做文学或者做研究是她的业余生活,主业时间在做流浪动物救助。这同样可以回应AI的话题,人类现在对待流浪动物的态度,或许就是未来AI对待人类的态度。人类正在不断地AI化、原料化,需要思考如何救助自己的问题。随着人类与越来越多的非人类交互,语言越发成为核心竞争力,创作便是在保存人性最美妙的遗产,保存人类文明。回顾2024年文艺现场,戴潍娜推荐了三部戏剧:《战争与和平》《象棋的故事》,还有《女人灯塔》(原作为品特的《回家》),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重新感受人与人、人与艺术的联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刘大先是上半场活动的主持人,他为2024年文艺现象提炼的关键词是“脑腐”,这也是2024年英国牛津词典年度词汇(Brain rot)。他串联了上半场各位嘉宾的发言,并认为,面对AI时代的忧郁,可以以“具体”为应对方法。AI迄今仍是人类的工具,文学所能提供的非理性的、不确定的、暧昧含混的经验性存在,是无法被还原为大语言模型的,人类接受新鲜事物的弹性空间,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合影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指出,当下写作和表达都处在无人问津的窘境,譬如同一个公众号进行文艺盘点投票活动,电影和戏剧备受关注,而书籍则无人问津;再如现今的大学课堂,学生们早已习惯将注意力倾注在手中的电子设备上,而非与老师沟通。作为个体,很难判断这种改变是好是坏,能做的只有“对自己说话”。杨庆祥由小说《维吉尔之死》想到卡夫卡也曾在死前希望毁掉自己的毕生作品,因为他发现“写作没有意义,只是在加深这个世界的坏秩序”,而同样的心情早在奥古斯都的《上帝之城》中便有先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北京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陶庆梅戏称“戏剧早就活不下去了,从20世纪初它就不该活”,同时,作品有没有价值,其实往往不取决于作者,而是取决于读者或观众是否接受。陶庆梅2024年关心两部作品,分别是电视剧《繁花》和《山花烂漫时》,她特别指出,《山花烂漫时》塑造了一种真正的中国式英雄,非常巧妙地提供了一个关于共同体的故事。
《百年孤独》剧照
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石一枫同样也感慨于时代的巨变。往昔电影还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代表,现今随着手机、短视频的普及,电影也正逐渐变成一种相对小众的艺术形式。说回文艺作品,石一枫印象最深的是电视剧《繁花》和《百年孤独》,并由此讨论了原著与改编之间的关系。石一枫还提起2024年大热、自己也在玩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并表示虽然游戏难度较大,自己却依旧乐在其中,正是因为在游玩中重新认识了一个自己早已熟悉的神话人物。
著名青年作家班宇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对2024年的思考和感悟。他提到立陶宛导演图米纳斯的几部戏剧,包括《叶甫盖尼·奥涅金》《战争与和平》,图米纳斯在改编这些长篇名著时,往往只选取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深入演绎,而其他部分则用旁白一带而过。班宇认为,这种改编方式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名著的重新解读和解构,即从原著中提取出自己想要展示和说明的部分,而忽略其他内容。他又以奈飞剧版《百年孤独》为例,认为无论是忠于原著还是对原著进行改编,今天的命题都是从原始文本中阐释出新的想法,发掘出从前未曾注意到的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是下半场活动的主持人,她长期主持“北京文艺观察”的“好剧戏说”栏目。她提到,在文艺作品的不同呈现形式之间有一种距离,比如2024年的热门电视剧《繁花》,其节奏切换有时快、有时慢,这与小说原著完全不一样。影视剧改编时既需要考虑是否忠于原著,也需要考虑完成自己的创新。她认为2024年度的影视现场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惊喜,例如《出走的决心》《好东西》等电影关注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