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回顾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2024年全年,1年期LPR从3.45%降至3.10%,下降3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从4.20%降至3.60%,下降60个基点,降幅均为历年最大;年内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共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统一首套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两项支持资本市场新工具等重磅利好频出……
展望2025年,公众对货币政策又有哪些期待?一位北京地区的购房者告诉记者,作为非金融从业者,自己最关心的就是存量房贷利率还会不会下降,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己的钱包能有多“鼓”。他还很关心货币政策时隔14年再度定调“适度宽松”之后会有哪些举措出炉,又会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
金融从业者的关注点则更加细分。一位农商行人士告诉记者,2025年最关心央行如何通过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银行资产负债两端的降幅协调起来。他希望资产端收益率下降能够稳健适度,负债端的成本降速也能够跟上,这样银行的经营压力才能更小一些。
还有中小城商行人士透露,2025年最关心央行可能提供哪些个性化支持政策。“我们作为高风险行,一方面要多缴存保费,增加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享受不了再贷款、再贴现等贴息政策,还没有太多的费用投入科技建设。希望在这些方面央行能够对我们有更多的支持。”他颇为无奈地表示。
某信托公司的投资总监还向记者提到了对央行政策沟通的期待,他认为更接地气、更口语化的表达更有利于传达央行的意图。
并不令人意外的是,无论是金融业还是非金融业人士,都对2025年降准降息的时点和力度高度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时降准降息”,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和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又提到了“择机降准降息”,未来货币政策如何相机决策以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基本已经预定了财经热搜的头部榜单。
综合来看,除了降准降息,债券牛市还能持续多久、人民币汇率如何应对外部冲击以及两项支持资本市场新工具如何落地,是受访金融业人士关注的三大热点。
还有宏观研究人士坦言,2024年降息的内外部“双重约束”在2025年仍然存在。一方面商业银行净息差依旧承压,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仍然存在,而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击穿1.6%的当下,长债风险也是降息的制约。在此背景下,央行将如何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促进物价合理回升将是2025年的重磅看点。
债市抢跑降息预期 监管严打违规仍在路上
2024年以来,债券市场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4年1月初的2.6%附近下行至1.6%附近,全年回落幅度近100 基点。202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时隔14年再度定调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适时降准降息”,为后续政策利率调降打开想象空间,也打开了债券收益率的下行空间。
同时,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自2024年12月1日起被纳入自律管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应参考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合理确定利率水平,该举措有利于打破梗阻,疏通利率政策传导,进而推动包括国债利率在内的广谱利率进一步下行。
诚然,在金融市场上,既没有只跌不涨,也没有只涨不跌,如果市场预期太过一致,往往也是风险汇聚之时。2024年1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2024—2025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在债券市场上,仍要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市场状况,对部分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久期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关注,避免风险积累。
央行在2024年12月27日召开的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中也提出,充实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展国债买卖,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记者注意到,这已经是央行连续四个季度在货币政策例会中提到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
“喊话“与“行动”正在双管齐下。2024年12月30日,央行公开三份行政处罚公示,全部涉及债券市场违规。因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规定及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上海东亚期货有限公司、天津信唐货币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溆浦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均受到处罚,合计罚没款超6800万元。
另据记者从业内获悉,2025年1月3日,央行再次约谈了部分激进购买国债的机构,进行风险提示并提出要求,第二批处罚也将在近期公布。
一位理财子人士告诉记者,2025年债市的不确定性仍然有很多。从历史经验看,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年份,债券收益率水平会随着降准降息下台阶,但从中长期来看,后续走势仍取决于社会融资需求、经济和通胀回升情况。
还有专家提醒不要过度解读“适度宽松”,以及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及的“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可能更多是指向财政政策。
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近日在“2025债券市场年度论坛”上表示,应避免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过度解读。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要扩大政府债券的发行,必然需要货币政策予以配合,维持低利率、宽流动性的环境,但当前市场对于货币宽松有抢跑之嫌,应避免透支货币适度宽松的利好。
管涛还称,时隔14年中央定调重提适度宽松,更多是对前期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的确认,宏观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可能更多会体现在财政政策上。从短期来看,要注意货币宽松不及预期、政策力度超预期、经济恢复超预期等可能造成债市动荡加剧;从长期来看,为了给国债发行、政府债券发行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还需探讨合适的政策性利率。
“三个坚决”维稳汇市 以我为主无惧外部冲击
2024年10月以来,随着美联储货币宽松预期减弱和“特朗普交易”回归,美元频创新高。2025年伊始,美元强势依旧,受此影响,非美货币普遍承压。
关于人民币汇率,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四季度例会重提“三个坚决”,即“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实现,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释放出更为明确、强势的稳汇率信号。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提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这是高层在预判可能出现冲击的情形下,前瞻性对市场预期进行引导。”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坦言,2025年人民币汇率面临的环境可能更为复杂,如果美国开启新一轮加征关税,人民币汇率可能再次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
不过,他也指出,当下人民币面临的环境与2018-2019加征关税时期已显著不同,即便加征关税落地,对人民币冲击将弱于2018年。第一,美国已进入降息周期,而2018年美国处在加息周期;第二,从国内来看,本次中国财政扩张可能开启的时间更早,目前中国政府债务成本低于经济增速,政府债务使用效率较高,财政扩张对汇率构成支撑。
1月3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双双走低。其中,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7.30关口,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则顺势跌破7.35关口。为此,央行再度启用“汇率工具箱”,1月将在香港新增发行离岸人民币央行票据,预计发行规模远超过去单次最大发行规模。香港离岸人民币央票可以为海外投资者提供主权信用等级的高质量人民币资产,同时也可以回收离岸人民币流动性。
事实上,央行的“汇率工具箱”储备颇为充足,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影响程度逐步递增:一是外汇存款准备金、外汇风险准备金、离岸央票等工具;二是逆周期因子;三是动用官方外汇储备干预。而作为人民币汇率的坚实后盾,我国外汇储备2024年全年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此外,监管部门也多次强调,相对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该更加关注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曾在2023年9月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从宏观经济运行看,汇率浮动主要是调节实体经济中的贸易和投资,贸易和投资是多边的,涉及多个国家、多种货币。“因此,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变动可以更全面地体现汇率对贸易投资以及国际收支的影响。”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数据显示,1月3日当周,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全线上涨,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102.09,环比涨0.62,创2022年9月以来新高;BIS货币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报107.79,环比涨0.57,创2022年7月以来新高;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5.1,环比涨0.56,创2023年5月以来新高。
货币政策工具上新 资本市场稳定纳入调控视野
多名券业人士表示,2024年货币政策的一大看点是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新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也对2025年两项工具如何进一步落地保持高度关注。
2024年10月,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论坛年会上表示,两项工具体现了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拓展和新的探索,人民银行将与证监会合作,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提出,用好用足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截至目前,首批规模500亿元的互换便利操作已经全部落地,并已完成投放。第二轮操作金额为550亿元,共有20家机构参与投标,中标费率为10BP。目前,也已有超过250家上市公司披露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相关公告,涉及贷款金额上限超550亿元,为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事实上,行业对这两项新工具的关注并不局限于工具本身,更是背后传达出的监管态度。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近日在“2024新金融大会”上解释,央行创设两项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新工具,意味着中国央行的功能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正由过去传统的央行走向现代央行。现代央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关注资本市场,而且有影响资本市场的相应工具。
“央行开始意识到,不仅存款类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稳定也至关重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已由过去单一的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稳定,开始走向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双重稳定的时代。”吴晓求说。
在他看来,现代央行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资本市场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稳定,同时又必须进行工具的创新,对资本市场形成影响力。两项货币政策新工具的出炉也意味着央行对资本市场不再是“远远地眺望”,而是密切关注并且尝试引导资本市场。
一位理财子人士也告诉记者,提振内需、扩大消费的关键在于稳定资产价格,创设两项新工具说明央行已经开始将资产价格稳定纳入调控视野,未来不排除还会推出新的工具来稳定资本市场。
章俊也认为,参考全球主要央行的经验,未来央行提供流动性的方式还会有所拓展,未来可能创设新的工具或是推出平准基金,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