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见财经
最近,在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身上,发生了两件皆然相反的事情。
12月17日,阿里巴巴公告称,以74亿元出售银泰百货,这预示着阿里不得不放弃几年前高调提出的“新零售”战略。
三天之后的12月20日,天津银行发布公告称,捷信消金重组,京东旗下的晶东贸易和网银在线合计将持有捷信消金65%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京东和阿里是中国最大的两家民营企业,但这两年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阿里巴巴在收缩,京东在扩张。
1
阿里巴巴出售银泰百货,亏了不少钱。
阿里巴巴12月17日发布的公告称,预计因出售银泰而录得的亏损约为人民币93亿元。
阿里出售银泰百货早有预兆,阿里高管曾在财报会上透露,阿里资产负债表上仍有许多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这些并非核心业务,若退出也是合理做法。
去年3月27日,马云现身杭州。
仅过了一天,时任阿里巴巴董事长张勇就发布全员信,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阿里巴巴就对既有业务进行战略优先级梳理,明确对核心业务保持长期专注和高强度投入。
之后,阿里巴巴开启了“卖卖卖”模式。
2023年4月11日到7月21日,阿里多次减持商汤科技并最终清仓,累计套现约30亿港元。
2023年11月6日,阿里开始出售快狗打车股份,截止今年1月18日减持后,持股比例降至5.74%。
去年12月,阿里一口气“清仓”了、、、、、和居然之家七家上市公司。
今年3月22日,阿里巴巴被证实,以每份11.60美元的价格,出售3085万份哔哩哔哩的美国存托凭证(ADR),筹集资金3.578亿美元。
而就在几天前,阿里附属公司淘宝中国减持了部分小鹏汽车的股票,套现约3.14亿美元。
今年4月17日开始,阿里开始陆续减持网易云音乐股份,截止9月2日减持后,累计套现8.72亿港元,持股降至4.91%。
2
阿里“卖卖卖”,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京东却开启了“买买买”模式。
12月20日,京东拿下捷信消金65%股权,获得消费金融牌照。
不止在金融领域,京东这两年在快递等其他领域也大肆“攻城略地”。
2022年3月,京东物流宣布以89.76亿元收购德邦控股99.99%的股权,四个月后的7月26日实现100%收购。
去年4月份有消息称,京东集团旗下的 “京东产发”斥资2.5亿英镑(约合21.43亿人民币),收购高盛位于英国的大型物流资产包。
7月2日,路透社报道称,京东计划收购英国快递公司Evri。
9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监管文件披露,京东已完成购买沃尔玛子公司所持达达集团股份,持股比例增加至63.2%。
12月6日,京东物流宣布,收购跨越速运余下36.43%的股权,总对价不超过约人民币64.84亿元,实现了对跨越速运100%的控股。
3
作为中国最大的两家民营企业掌门人,刘强东和马云这些年来都非常低调。
2018年的“明尼苏达州桃色事件”后,刘强东的各种政治职务被撤销,包括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等。
之后,刘强东就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接连卸任逾200家公司职务,还辞去了京东法定代表人、总裁、执行董事、总经理等职务。
不过,2022年10月从“明尼苏达州事件”中脱身后,刘强东这两年一直在不遗余力的重塑京东。虽然刘强东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他一直幕后强势推动京东的改革。
和阿里相比,在上一轮的互联网整治过程中,同样作为互联网巨头,京东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为京东在刘强东复出后强势扩张,定下了好的基调。
反观马云,在2020年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言后,他本人之后基本销声匿迹。不仅如此,阿里系也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并被处以巨额罚款。
去年3月份,马云现身杭州,在杭州云谷学校露面。之后,马云推动了阿里持续一年多来的变革,他本人也通过各种“非露面”的方式对外发声。
梳理马云和刘强东以及阿里和京东这些年的经历,二者有两个共同点:
其一、马云和刘强东都因为某个标志性事件,淡出公众视野。
其二、大环境变好之后,二者都通过“比较隐蔽”的方式回归,并主导了公司的改革。
不过,不同的是,两家公司改革的方向已经大相径庭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