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沈霄戈
“忙于业务、忙于接待,公司会议室都排不开。深圳南山战新投的投资团队直接坐到地上,在这种环境下完成了对我们的尽调。”
回忆起这一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商沃兰特合伙人黄小飞仍感慨万分。今年上半年,南山战新投对沃兰特完成了数千万元的投资。
eVTOL是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之一,低空经济是以有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牵引,飞行高度在300米以下空域,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2024年全国两会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20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打造“天空之城”,并牵头成立地方性低空经济国资平台。2024年也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
12月20日,背靠本地六大国企,上海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提出要持续推进空管体制改革,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下半年起,更多的投资机构果断出手,且出手节奏越来越快,“有种再不下手就晚了的心态”,另一家eVTOL主机厂零重力飞机工业联合创始人贾思源说。
与以往风口行业先谈概念不同,随着研发进度的加快,不少eVTOL主机厂下线了全尺寸工程样机或者缩比验证机,并积极对外展示和销售。
第七届中国进博会和第十五届珠海航展,是最火爆的展示舞台,众多eVTOL主机厂携自家的飞行器同台竞技。在人头攒动的展台上,随处可见展商负责人活跃的身影,他们不遗余力地向现场观众介绍产品,“航速”、“里程”、“充电时间”等产品性能都是反复被提及的高频词汇。
按照各家制造商给出的进度计划表,载人版eVTOL适航取证时间大多在2026-2027年前后,这也意味着在此之前,打磨产品、优化性能是各主机厂埋头苦干的重要方向。
群雄争锋
按照整机构型的不同,eVTOL可分为多旋翼、复合翼、倾转旋翼三大主流技术路线。多旋翼型eVTOL问世时间最早,通过控制多个旋翼的升力大小实现飞行;复合翼型eVTOL的升力和巡航用的螺旋桨各自独立,分别实现垂直起降和巡航;倾转旋翼型eVTOL的旋翼可以在垂直起降时垂直放置,在巡航时倾斜并像固定翼飞机一样前进。
就国内制造商而言,多旋翼以亿航智能(NASDAQ: EH)、小鹏汇天为主导;在复合翼背后是峰飞航空、沃兰特、御风未来、览翌航空、亿维特等多家企业;倾转旋翼背后,又有沃飞长空、时的科技、零重力、倍飞智航、华羽先翔等一众主机厂。
“任何一个行业早期的技术路线相对都比较发散。这是基于每个团队对市场的认知、自身的技术积累,及其技术强项所做出的决定。”贾思源告诉界面新闻。
多旋翼航程较短、速度较慢,但研发早、成本低;复合翼电机多、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但研发难度中等;倾转旋翼研发难度大,但经济价值也大。
时的科技是国内首家研发倾转旋翼构型的eVTOL公司,在创立这家公司前,合伙人兼CMO蒋俊有过一年左右的复合翼公司工作经历。他向界面新闻讲述,之所以离开上一家公司转身投入倾转旋翼,和海外eVTOL厂商发展阶段有特别的关联。
2020年前后,很多海外公司开始转向倾转旋翼路线,运营商需要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飞机,倾转旋翼技术方案更能满足商业化的需求。“中国当时没有一家旋转旋翼公司”,在这种契机下,蒋俊与合伙人创办了时的科技。
“没必要将复合翼和倾转旋翼(技术)对立”,2021年成立至今,在主攻前者技术的沃兰特合伙人黄小飞看来,一个赛道刚火会有很多技术路线之争、很多伪概念,客户真实需求会被这些概念所掩盖。考虑到客户对安全、效率、成本的执着,复合翼也许不是一个系统解,但一定是杠杆解和最优解。
也有厂商“不做选择,全都要”,零重力是为数不多同时布局多旋翼、倾转旋翼两种构型的eVTOL主机厂。
在零重力看来,起飞总重2.5吨、荷载6人的倾转旋翼构型,是需要10年研发周期、投入资金体量较大的产品,“如果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这一个产品上,中后期风险会偏大”,零重力联合创始人贾思源说,他们开发的多旋翼构型ZG-ONE“鹊飞”,耗资2亿,研发时间线可控制在5年左右。
“现在公司的多旋翼意向订单已经超过1000架,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司更快实现盈利,另一方面通过多旋翼产品的布局,可以带来综合的能力建设,包括从生产到市场再到售后的全链条交付服务能力,进而为倾转旋翼产品打下基础。”贾思源称。
资本的投票
eVTOL厂商多为初创公司,研发投入巨大,在适航取证、大规模商业前难以创造效益,融资是公司发展下去的关键支撑。能多大程度获得资本青睐成为eVTOL技术构型面对的又一次抉择。
国内唯一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亿航智能,成立长达十年,也是拿到最多融资的eVTOL公司。因入行早,亿航选择的是研发难度最低、且技术路径相对成熟的多旋翼构型。
沃兰特总融资轮数迎头赶上,近期刚完成第9轮融资,但是尚未对外公开发布,今年内的融资次数达到6轮。其核心产品VE25-100是典型的复合翼构型,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知的起飞量最大、且客舱空间最宽阔的载人eVTOL。其余主机厂总融资轮数少则2-3轮,多则5轮。
工信部下属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去年,中国eVTOL整机制造领域的投融资主要集中在倾转旋翼构型领域,资本比较看好这一技术路线因而加大了投资。
但从已披露的投融资金额来看,多旋翼构型技术风险和研制难度较低、相对较快实现产业化等,相关整机企业获投资金额最大。
“低空经济是个长坡厚雪的赛道,其核心就是eVTOL主机。”容亿投资高级合伙人赵炬称,他们早在2017年前后就接触eVTOL主机领域,当时全球第一家eVTOL制造商JOBY尚未上市。从2018年至今,容亿投资已向国内复合翼公司——御风未来连投三轮。
“我们投资肯定倾向于经济价值更高的领域。”
赵炬分析其投资逻辑,多旋翼构型的航程只能达到复合翼、倾转旋翼的10%-20%,适用于低空观光、短距离物流运输等限定场景。而容亿投资更看好既能垂直起降、又能连续飞行200公里以上的eVTOL。
在复合翼和倾转旋翼二者的选择上,容亿投资强调工程化取舍的原则。赵炬告诉界面新闻,商业客运飞机看重巡航速度、不追求军事上的极限速度,复合翼虽然最大速度比不过倾转旋翼,但其拥有垂直起降和水平推进两套独立的动力系统。平飞时,垂起的一套系统相当于机械降落伞,向前飞的动力系统一旦出故障,飞行器仍能安全降落。
“这其实是工程化的取舍问题,适当牺牲极限速度等技术指标,换来安全度、可靠度的极大提升。”赵炬说。
布局复合翼构型的公司不止一家,容亿投资之所以接连押注御风未来,还看重了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及商业路径。
赵炬直言,飞机总体设计和配套飞控系统是初创eVTOL企业核心研发能力的体现,御风未来拥有完全自主的飞控系统设计能力。此外,御风未来商业路径是“两条腿走路”,研发eVTOL的同时,通过工业级无人机的销售实现破亿元营收。不单单依赖融资输血,更能自我造血。
运营商的选择
在今年进博会和珠海航展期间,不少eVTOL主机厂斩获了成百上千架的客户订单。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汽车签下全球飞行汽车领域迄今为止最大订单——共计2008台;御风未来和浦银金租就100架M1载人版eVTOL达成战略合作采购意向,总金额超10亿元;沃兰特则与南航通航签订了基于VE25-100型eVTOL采购的意向协议。此外,沃兰特还与中国通航、中国飞龙、金鹿公务签署意向订单超150架,订单金额逾35亿元。
“每种技术路线不可能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客户最终还是要换算成是不是更安全、成本是不是更低、效率是不是更高。”沃兰特合伙人黄小飞称。
星空会|私人飞行俱乐部(下称星空会)和小鹏汇天签署了58台飞行汽车意向采购订单,俱乐部合伙人李仙勇向界面新闻透露,买这么多并非全部由公司自己运营,还有不少俱乐部的学员和客户想要购买,另外也可以向低空经济领域有需求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出售。
小鹏汇天在推出“陆地航母”飞行汽车前,曾派团队到星空会驻扎近两个星期。“俱乐部客户绝大部分是高净值人群,身家千万乃至上亿元,这些客群恰恰是小鹏汇天飞行汽车精准用户群体。”李仙勇称,驻扎期间,小鹏汇天团队的人见缝插针和俱乐部客户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以此进行前期用户调研工作。
除了陆地航母之外,星空会还和时的科技签署了倾转旋翼产品E20采购和战略合作协议。当被问及为何看重小鹏汇天和时的科技的eVTOL产品时,李仙勇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外观好看。
“飞行器对个人而言并不是刚需,更像爱车人士开超跑”,他解释,“开出来要看有没有辨识度、能否凸显个性”。从未来市场推广的角度而言,在好看和安全之余,还要看经济性,即运营成本和后期维修维护成本低。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续航长短,续航能力强才具有实用价值。
小鹏汇天的飞行器采用多旋翼构型,虽然该构型通常一次只能飞20-30分钟,但是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陆行体”部分在满油满电情况下可给“飞行体”补能6次,实用性大大提高。
金鹿公务是海航旗下公务机运营商,2020年起就加大了对eVTOL领域的关注力度,主动与国内7-8家eVTOL主机厂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于今年进博会期间采购了沃兰特复合翼构型eVTOL。
“作为运营商在选择eVTOL产品时,安全性是我们首要考量的因素。这包括eVTOL厂商对于航空器的设计制造理念是否注重安全,以及产品本身的安全性能如何。”金鹿公务相关负责人称。安全性之外,公司还非常看重产品的舒适性、性能、经济性和创新性。此外,厂商的售后服务能力和市场潜力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该负责人提出,沃兰特VE25-100产品在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创新性方面达到了高标准。例如,宽大的客舱空间不仅满足了乘客的舒适需求,也为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运营可能性。先进的飞控和航电系统提升了飞行的精准度和效率。
未来前景
放眼国际,全球第一家eVTOL制造商JOBY(NYSE: JOBY)于2017年前后下线倾转旋翼全尺寸验证机;另一家公司VERTICAL(NYSE: EVTL)起初为多旋翼产品,2020年迈向了倾转旋翼构型。国内方面,沃飞长空也从复合翼半路转道,如今主力研发倾转旋翼产品AE200。
对此,时的科技合伙人兼CMO蒋俊认为,2021年很多人说倾转旋翼做不出来,2022年讨论倾转旋翼开发有难度,但到2024年,很多公司都在布局倾转旋翼。例如,相比上一届,今年珠海航展上出现许多倾转旋翼产品,倾转构型技术趋同性已经显现。
“随着商业化时间的到来,行业会筛选最终有商业价值的产品。”蒋俊称。
不过,界面新闻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相比“倾转旋翼会走向一家独大”的判断,持“未来多种技术路径会并存”观点的还是占多数。
在贾思源看来,每一种技术路径都有各自的优势。以多旋翼举例,多旋翼产品更小巧、有效载荷为一到两个人,能比较快地进入市场商业化运营。未来随着低空交通成熟、电池能力密度提升、减重优化等,多旋翼产品依然有用武之地,能够满足末梢点对点的快捷接驳需求。
“目前全球eVTOL还属于研发和取证的早期阶段,在接下来的两三年,每一种细分构型的可实现性、效率都会体现出来,那时技术路径和构型会有进一步的收敛。”贾思源认为。
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提出,做产品不能够一个产品打天下,不管是多旋翼、复合翼还是倾转旋翼,看需求是什么、打什么市场。多旋翼天然优势是悬停能力好,可以慢慢停下来看景色。但要解决城际交通问题,需要飞得快飞得远,多旋翼、复合翼都达不到速度要求,只有倾转翼能做到时速350公里。
容亿投资高级合伙人赵炬称,也许10年以后eVTOL技术路径会走向趋同,但现在各家eVTOL厂商还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路径,一切留给市场去选择和检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