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75载强国路 强富美高新徐州”采访团来到铜山区,徐州市委常委、铜山区委书记、徐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龚维芳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介绍铜山如何高质量打造现代化“江苏强区”。
记者:中央和省市委全会对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出明确部署,铜山区产业基础扎实、集群建设有力,下一步将如何抢抓机遇,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龚维芳:“十四五”以来,我们聚力推进“工业立区、产业强区”,招引1号工程9个、10亿元以上项目57个,总投资788亿元的69个省市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主导产业由钢铁、机械、食品升级为绿色低碳能源、安全应急、新一代电子信息为代表的“312”创新产业集群,去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1亿元、增幅领跑全市,总量占全市1/6,工业开票首破千亿、达1164亿元。今年以来招商引资入库数量、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均居全市前列,工业产值也将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市经济“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面对当前加速演进的新一轮经济周期和产业变革,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委部署,强化产业链式发展思维,在“312”产业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梳理8大优势产业集群、16个重点产业链,6个特色园区、若干个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构建“8166”产业链群体系。我们将锚定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招大育强,推动优势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中,着力增强产业集群的集聚性根植性先进性。
一是加快主导产业焕新升级。工程机械与商用车产业,工程机械方面着力突破高端液压件、精密铸锻件等高技术附加值关键零部件,推进矿山机械、市政机械等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开发;商用车制造方面,依托徐工汽车提升商用车整车产业水平和市占率,巩固新能源重卡全国销量第一地位。聚力攻坚三电系统、智驾系统、线控底盘、空气悬架等重点领域,加速构建新能源汽车制造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能源产业,立足新型电力装备、风电装备、太阳能电池、新型储能四大产业链优势,前瞻布局钙钛矿产业。支持年度总投资207.5亿元的华辰储能数字化工厂、巴德尔储能、玖行充换电等12个省市重大项目建设投产。抢抓徐州市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机遇,因地制宜发展光储空、风光储等新业态,推进虚拟电厂高效运转,加速抽水蓄能、空气压缩储能等项目落地建设,高质量打造“源网荷储协同示范核心区”。
二是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安全应急产业,作为全国起步较早、规模较为集聚的特色产业,我们将巩固矿山装备、智慧消防、居家安全三大优势产业链,加速发展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安全服务四大方向,打造全国矿山安全装备创新策源地和消防应急装备重要产业基地。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半导体核心装备、新型显示和高端器件4个方向开展布局,加速打造淮海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深耕生物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细胞与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四大领域。持续发力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点赛道,推动无创脑部治疗“磁波刀”、医用同位素等项目加快签约落地,细胞药、生物制剂项目加快建设,全力打造全省有影响、全国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三是加码未来产业布局培育。在全市“5+X”未来产业谋划中突出徐州高新区主阵地作用,强化耐心资本长效支撑,聚力发展前沿材料、高端科学仪器、新能源技术、生物新技术、深地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方向。
记者:新形势下,铜山区将如何突出自身综合优势招大引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龚维芳:新形势下的产业布局更加聚焦地方的综合要素优势。铜山区作为全市5个城区之一,环抱主城,尽享中心城市优势,我们将乘势而上,加速构建资金、土地、能源、基金、交通、园区平台等多元要素矩阵。
区位方面,将充分共享徐州高铁东站、观音机场和国际陆港三大交通枢纽,以及各类开发开放平台资源,吸引头部企业、重大项目布局。科创方面,深挖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8所驻地高校富矿资源,充分释放9000多名高层次人才、10万在校大学生创业创新红利,加快把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园区方面,加快构建“1+1+9”园区平台体系,徐州高新区将加快构筑先进制造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强化优质项目要素保障,铜山经开区加快重大项目招引突破,镇级工业园区与特色园区有序做好园区功能提升。土地方面,严格执行项目准入机制,盘活低效闲置用地,保障优质项目落地等。能源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新型储能等多场景应用,探索建设城北等3—5家低碳园区,通过构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提高用能清洁化水平,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引育绿色认证核查机构,快速融入全国绿色能源生产消费市场体系,保障产品获取国际“绿色通行证”。资本方面,建立多元产业基金体系,推动高新区183亿元产业基金高效运转,加速高新区3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10亿元市区共建专项基金、10亿元铜山区—高新区共建产业投资基金等3只基金投入运行,积极引入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撬动更多资本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记者:“徐州科创圈”是全省三大科创圈之一,铜山区作为全市创新资源最丰富的板块,如何以科技体制改革助推淮海经济区创新高地建设?
龚维芳:铜山区高校资源富集,科创基础扎实,拥有苏北首家国家高新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孵化器、苏北唯一省概念验证中心、41家新型研发机构以及5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吸引院士、“杰青”及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扎根创业,在单晶光纤、大功率汽车电源模块、原子级粉体制造、原位靶点筛选、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等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下一步,我们将抢抓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科创圈、区域中心城市三大机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强化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持续推进“四链”深度有机融合,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创新高地。
一是健全重大科创载体布局引建机制,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重点打造“4+4”创新平台,支持云龙湖实验室、省安创中心、上交大新材料研究院、中红外研究院进一步推进资源协作共享、重点人才引育、科技成果商业化等机制优化,加强深地探测开发、激光器等前瞻性研究、引领性成果的突破转化,加速省新能源商用车动力及控制系统创新中心、淮海综合能源智慧研究院、北大创新药物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在生物医药制造、微电网等领域进一步集聚高端科研资源。提升徐州高新区大学创业园、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中安科技等国家级孵化器运行质效,推进双碳智谷和云谷创新中心“双谷”项目招引开发,发挥加速器作用,集聚更多高校院所、双创团队前沿成果转化项目。
二是优化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发展高水平企业创新主体。扩容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建立“科小—高企—雏鹰—瞪羚—独角兽”梯次培育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共建研究院,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水平,力争2025年新增瞪羚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80家。着力攻坚“312”创新产业集群“卡脖子”难题,支持中科宝溢、吉安矿业、奥谱佳测等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赛马制”“揭榜挂帅”深化产学研深度合作,集中攻关新型显示材料、单晶光纤等核心技术,发力新材料、高端科学仪器等关键领域,力争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三是畅通“四链”深度有机融合机制,构建高效能创新生态体系。围绕产业链,加快布局“一产业一平台”,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科创项目申报机制,统筹资源力量向产业链堵点卡点有序集中,提升集群创新发展水平;围绕创新链,推动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加密产学研对接活动,支持高校科研人员担任科技副总、科技助理,助力高校教授等科研群体获取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围绕人才链,优化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加快高层次人才地方、高校双落地机制落实,引导驻地高校适应地方发展需要优化专业设置,促进校企、产才对接;围绕资金链,聚焦新技术新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强政策统筹协调,丰富金融工具,规范引进发展天使基金、风投创投、私募基金,完善市场机制,灵活运用“拨改投”“拨投结合”等方式,打造多元化接力式、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铜山“C”形环抱徐州中心城市,功能区位特殊,如何以改革举措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龚维芳:铜山区既是主城区重要组团,城镇开发边界内面积173.6平方公里,占市辖区城镇开发边界26.5%,又涵盖面广量大的农村地区,是中心城市扩容提质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我们积极融入中心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71亿元、配套土地8085亩,保障轨道交通、外环公路等市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在市区一体、空间拓展、功能提升、生态涵养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下一步,我们将优化完善“一核一环五大片区N镇”发展格局,以核心城区建设引领带动,进一步强化“五大片区”作为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作用、作为发展引擎带动周边城镇作用,进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深度融合。
围绕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构建产业升级、城市发展、人口集聚良性互动机制。我们将推动高新区加快构筑先进制造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以铜山街道、新区街道为城市核心,打造产业蓬勃发展、科技活力焕发的重要城区板块,积极引育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欣丰路商业街、丰车汇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为载体,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抓住“两重”、“两新”、增量政策重大机遇,有序实施城市更新,加快补齐高标准农贸市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道路交通、排水防涝、污水处理等功能质效,强化高品质住宅供给,为高品质城区建设打牢基础。
围绕打造城乡融合先行区,创新规划引领、片区带动、城乡协同联通建设机制。“五大片区”在中心城市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中各具功能特色。我们将推动铜山经开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徐州经开区、工业园区联动发展,打造城北工业经济重要增长极;循环经济产业园片区加快土地整理,推进绿色低碳、环保装备等领域项目落地;汉王公园城市片区统筹抓好汉王新城、拔剑泉及城乡融合片区规划建设,建好城市后花园;园博园片区和方特乐园周边片区围绕强化文旅功能,完善设施配套和环境提升,创新联动开展主题活动,串联周边和美乡村、特色农庄、精品民宿等乡村旅游资源,打造集农业、观光、娱乐、文化、休闲等于一体的淮海经济区首选文旅度假区。
围绕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健全产业支撑、环境提升、惠农富农长效机制。聚力产业兴旺。引导精品玻璃、宠物经济、食品机械等镇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精心培育番茄、草莓、稻麦等优质种苗,提升稳产保供能力,加快引育精深加工、冷藏配送、电商物流等领域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功能性植物基食品、时尚饮品等潜力业态,持续壮大农业全产业链。聚力环境宜居。以新一轮镇村规划为引领,支持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提升镇区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和人口集聚水平。强化“片区化、集成化”理念,创新重点项目布局投入机制,建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协同推进机制,以五环路、黄河故道等沿线为重点,统筹推进设施农业、水利水务、农村道路、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发挥政策资金撬动作用,探索“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民群众”共同投入、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水体管理、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四个体系”。聚力生活富裕。因地制宜探索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经营性财产参股等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挥村集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到202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75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铜山区将在健全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开展哪些工作?
龚维芳:铜山区每年将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高考本科上线率、中考优生率等主要教育指标全市领先,建立全省首家贯穿市区镇三级医院的医疗集团,4个中心镇卫生院建成农村区域医疗中心,成功创建9个国家卫生镇,形成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网络,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个目标,积极推出更多民心所向、民生所急的改革举措,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编排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用足用好增量政策,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项目纳入“十五五”规划盘子,创造更高品质生活。围绕就业优先导向安民心,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持续开展“乐业铜山”等活动,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抢抓毕业“秋招”“春招”时机,提高大学生留铜率,大力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培育更多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就业容量,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围绕社会保障兜底纾民困,统筹抓好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构建“政策性保障+慈善救助+邻里守望”三方协作、兜牢民生底线的体制机制,加强与社保、最低工资等政策的衔接,形成分层分类社会保障体系。围绕公共服务供给解民忧,把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持续扩充高、职中优质学位资源,优化镇村小学、幼儿园布局,“控小学、稳初中、保高中”统筹师资力量,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镇(村)卫生院(室)诊疗水平;以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助推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探索“托幼一体化”发展模式,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二是以改革成色提升生态底色。全面加强“美丽铜山”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紧盯重点领域,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补齐污水收集处理、污染地块治理等短板,夯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根基。
三是以改革成效提升安全质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四下基层”工作机制,深化“六维安泰”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发挥“e铜办”民意诉求快办平台源头治理和“一站式”平台多元解纷作用,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切实保障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书记访谈 | 龚维芳:打造现代化“江苏强区”的铜山实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