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斜杠青年”的概念横空出世,这个概念强调个体通过多重职业身份实现自我价值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该理论也主张人生应具有未完成性和生成性,反对单一发展模式,而这个概念的背后,则反映出身处激流时代、巨变时代,想要过一种更为充沛多样的“复调人生”的祈盼。
下面这些书的作者,有的是律师,有的是经济学家,有的是编剧,但是他们都以饱满的热忱投入到创作中,他们的写作,有的打开都市人假装生活的焦虑外壳,试图从劳碌的生活里打捞更多的闲情;有的有感于女性在历史中的命运,希望为她们著书立传;有的从自身经历出发,希望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读书心法……
赵赵《闲的》:聊聊那些后文艺时代的过往
赵赵曾经以幽默和毒舌活跃在北京文坛,著有《动什么,别动感情》《结婚进行曲》等小说,曾任影视作品《寻汉计》《时尚女编辑》的编剧。
随笔集新作《闲的》虽然短小,但收录文章的时间跨度却长达十年。赵赵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既有亲情的温暖,也有旅行的趣事,近期的文章褪去毒舌文风,多了一份沉静与妥帖。
《闲的》全书分为两部分:《闲人闲景儿》书写在自己生命中被命运安排途经的那些人,比如父亲、婆婆、小表哥;以及自己刻意去追寻的风景,比如狩红叶,赏蓝花楹。《看闲篇儿》是读书札记的梳理,从文字中探寻人生而为人的各种活法,如看《斯通纳》,生出些不该如此,却又如此,不该如此,又能怎样的感慨;如看《日日之器》,明白“只要是打心眼儿里的喜欢,每一天都平静自足”。
赵赵表示,她一直想做一本小口袋书,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阅读。她说:“我自己出去旅行的时候,经常看到国外有很多小口袋书,这次终于圆了我的梦想。”《闲的》装帧精致,像一块绿色充电宝,随意翻开阅读一篇文章,就可完成一分钟的精神快充。书中配有赵赵友人、专业作词人王海涛的铅笔画,“都是我没有在写歌词的时候,在家、在外边、在饭馆等位……时随手画的”,为口袋书增添了更多惬意。

《闲的》书封
《虎溪山下》:再卑微的人生也要认真地过
从2017年至今,85后作家蔡寞琰已在各类非虚构新媒体平台发表了逾百万字的作品。作为执业律师,他白天工作,晚上写作,写了许多工作中遇到的被侮辱和损害的女性,写那些不被看见的困境与苦痛。
《虎溪山下》是蔡寞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长篇,完整记录了曾祖父德秀的一生,和一个家族百年间的兴衰变迁史。书中分为“虎溪山下”和“人事浮生”两个部分。上篇“虎溪山下”是关于曾祖父德秀和三位爱人的人生故事;下篇“人事浮生”则收录了蔡家的祖辈、父辈、蔡律师本人,以及上篇几位“支线人物”的离合际遇,相当于“虎溪山下”的续篇和补白。
在书中,蔡寞琰记录了许多个家族中被隐没的伟大女性。这些无名的普通女性,是旧时代最早的女性主义者:大婆婆李聪明,得不到丈夫的爱,便倔强地守着豆腐摊,卖一辈子豆腐,独立撑起一个家,只求赢得他的尊重。身世飘零的丫鬟刘素贞,在爱人感召下投身革命,付出生命亦无憾无悔。她对爱人说:“我没有一天不想成为你的妻子,但更想先做好自己。”敢爱敢恨的张婉英,为爱远赴千里,在虎溪山下建医馆、开女科,成为旧时代最早的女性主义者,最终与爱人携手一生。
蔡寞琰说:“我向家族中那些勇敢而有担当的女人致敬,若能跨越时空对话,我希望她们能自由地生活、自由地爱人,尽管爱情从来不由人。”

《虎溪山下》书封
《学海漂流记》:破解知识焦虑
《学海漂流记》的作者为经济学家王东京。这本书中,他以四十余年自身经历为蓝本,旨在为年轻学人和普通读者提供一套破解“低效努力”的成长方法论,提炼读书、学习、思考之道。
全书共分七章,前三章“读书智慧”“学问之道”“文无定法”聚焦如何高效阅读经典、培养学术思维与写作能力;第四章“走出象牙塔”探讨田野调查与真实世界的互动;后续章节则从夯实学术根基、拓宽国际视野到传道授业解惑,层层递进。
书中关于读书的论述直击当代人“知识焦虑”的痛点。作者从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起:“初读经典,通常有三大困难:一是不了解经典的时代背景。对作者提到的某些事例,不知来龙去脉,可能会成为阅读障碍。二是表述方式差异。众所周知,汉语是单音节字, 句式结构相对简单,而西语乃多音节字,又多使用从句,一个句子往往很长,初读会不习惯。三是提不起兴趣。中学时代读的多是文学书,而学术经典却没有人物、情节,难免让人感觉枯燥。”
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例,提出“经典三读法”:初读时囫囵吞枣标记疑问,再读时聚焦难点反复琢磨,三读时带着批判眼光与同行切磋。针对年轻人“读不进经典”的困惑,他直言“兴趣可后天培养”,关键在于“先信后疑”——唯有沉浸经典逻辑体系,方能建立学术坐标。
在“学问之道”中,作者将经济学家的思维工具拆解为可复制的路径:从“敢发问”的勇气到“会发问”的技巧,从“用例子推理”的场景化思考到“大胆假设”的创新突破,甚至对“预测与推断”的边界提出警示,强调“数据会说谎,逻辑方为锚”。而“文无定法”一章则颠覆传统写作教条,通过分析“点线面布局”“口语化表达”等实操细节,呼吁写作者摒弃“官样八股”,在理性框架中注入鲜活个性。

《学海漂流记》书封
《饿兔子跳》:以凛冽叙事打捞女性命运
2023年岁末上映的电影《涉过愤怒的海》,凭借深刻的主题以及黄渤、周迅等主演的演绎,收获关注,成为年度话题之作,这部电影也让更多人认识了原著小说作者老晃。
曾为电影杂志主笔、知名影评人的老晃,近年策划、编剧多部电影,2015年起他涉足小说创作,推出了《蚀骨塔》《涉过愤怒的海》等。
如果说《涉过愤怒的海》通过老金和女儿的故事,深刻探讨了原生家庭中爱的错位和缺失,以及这种影响对人物命运的塑造,那么《饿兔子跳》则展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在社交媒体时代面对的危机和考验,在悬疑氛围下、在生死考验中,重新诠释了人性、情感和生命的价值。
《饿兔子跳》中,一个虚拟网名“饿兔子跳”背后的欲望与谎言,一段来自暗夜的监控视频,一起扑朔迷离的少女失踪案,一个孤悬海上的小岛,一次自我救赎的冒险……《饿兔子跳》的故事由此展开。
《饿兔子跳》深入探讨了当代女性的困境与她们的自我救赎,展现了一组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群像,她们的遭遇令人心疼:阮冬冬被母亲送进戒网瘾学校的经历,成为难以挥去的梦魇,对她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她的姑姑阮金发觉自己“无法胜任那种单纯的、持续性的爱和责任”,只能在网络上寻求情感慰藉;作品还借人物之口诉说了单身女性的恐惧:“走在熟悉的街上我不再感到安全,坐出租车我不再和司机闲谈,走夜路会忍不住一直往后看……”
小说揭示了种种对于女性的显性与隐性伤害,为那些处于黑暗角落中的女性发出了呐喊,给予她们希望的微光。“对一位女性的剥削,就是针对所有女性的剥削”,小说家怀揣这样的赤诚信念,以凛冽叙事打捞女性“被剥削”“被隐藏”的命运,涉渡人性的无底深渊,要让她们在被黑暗吞噬前,抵达爱和宽宥的彼岸。

《饿兔子跳》书封
《米仓山下一块田》:献给家乡的抒情小夜曲
《米仓山下一块田》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温情的儿童生态散文集,作家李姗姗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川北乡村的四季风物,描绘了儿童心灵成长的轨迹。作品以季节为序,分为“春播”“夏花”“秋收”“冬藏”四部分,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一个孩子眼中的绿水青山,真实反映了乡村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
值此书出版之际,近日,《米仓山下一块田》研讨会举办。“《米仓山下一块田》犹如作者献给家乡的抒情小夜曲,书页间蕴含的细腻亲情、浓厚乡情感人至深。主人公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亲和友善的品质能给读者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润物细无声地塑造儿童向善向美的价值观。”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评价道。
《米仓山下一块田》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笔触,为读者描绘出既陌生又亲切的田园景象,既书写了作者个人的精神原乡,也通过对那山、那水、那人的回望,唤醒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人与自然相融相依的美好时光。“散文集以孩童的视角深情书写守望相助、敦亲睦邻的淳朴乡风,融入二十四节气的农作智慧与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丰富的文学意象串联起岁月、亲情、记忆和故乡,呈现了大地的美、勤劳的人、温暖的爱和勇敢的心。”评论家何浩说。
细节描写和恰当的隐喻为作品增色许多,作品对蚕吃桑叶的描写非常生动,“蚕用小足轻轻抓住桑叶的边缘,啃噬桑叶的时候,脑袋在桑叶的边缘滑来滑去像是在吹口琴”,这个比喻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刻洞察。《人民文学》原主编施战军也表示,散文集中的“火笑”一词,形象模拟出火柴划出之后发出的声音,又喻指乡村所有生命形态总是充满生命的笑意,令人耳目一新。
李姗姗分享了自己的童年故事和本书的创作经历。她说,故乡丰富多彩的大地景观是她记忆中最宝贵的珍藏,也是她最重要的写作资源,她希望用文字留存童年和土地的影像,也希望这部作品在激发更多儿童对大自然的向往的同时,也能令成年人回味自己的童年。

《米仓山下一块田》书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