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北平原上,一座没有山的县城因梨而名扬天下。
每年4月初,砀山大地就变身成一片雪白世界,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邀约全世界游客前来赏花。
安徽省砀山县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这里曾是黄河故道冲刷出的盐碱荒地,如今却被誉为“世界梨都”“水果之乡”。砀山梨种植面积达40余万亩,拥有被吉尼斯纪录认证的全球最大连片果园,“梨”主题游每年可吸引游客约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5亿元。从明清贡品到现代产业集群,从防风固沙的生态卫士到乡村振兴的经济引擎,砀山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部关于梨的传奇史诗。
如今,“中国梨都”的美誉已超越地理界限,成为砀山最闪亮的文化名片。第30届砀山梨花节日前拉开帷幕,这个持续举办了三十年的节庆活动已成为皖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旅品牌之一。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来到砀山探寻梨文化的深厚底蕴,解析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力求呈现一个因梨而兴、与梨共生的县域经济发展样本。
梨是砀山人的文化记忆
砀山,一座拥有超过2200年建城史的古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理标识。作为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以及齐白石故里,砀山在文化传承上独树一帜。然而在其众多标签之中,“中国梨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

砀山梨已有数千年栽培历史,以其皮薄肉厚、水分充足、口感清甜的特质,自古以来便备受赞誉,明清时期曾被列为皇家贡品。
梨树的生物学特性——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与砀山由黄河冲积形成的砂质土壤形成了完美的生态共生体系,这为梨树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砀山人与梨树之间也存在着深厚的情感纽带,主要源于梨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
历史上,砀山地区曾饱受风沙侵袭,民谣中“面缸一层沙,庄稼被打瞎;走路难睁眼,张嘴沙打牙”的描述,生动反映了当时的困境。
面对这一挑战,砀山人发现广泛种植梨树具有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上世纪50年代起,砀山便致力于以酥梨为主的果树栽培研究,通过培育梨树苗、栽植梨树,逐步将曾经的沙地转变为绵延百里的“果海”,创造了生态治理的典范。
如今,砀山已拥有吉尼斯纪录认证的世界最大连片果园,年酥梨产量高达15亿斤,占全国梨总产量的八分之一,位列全国水果生产十强县之一。
2024年,砀山梨产量更是达到了109.5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27亿元,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势头强劲。
砀山还留存有6万余株百年以上的老梨树。为了保护古梨树,砀山县还出台了《逾百龄梨树及其他古树名木保护暂行办法》,建立了砀山酥梨种质资源档案,实施“一树一档、一树一牌、一地一册”的管理机制,确保对古梨树进行实时动态保护。
可以说,梨树不仅是砀山经济的支柱,更是砀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砀山人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

梨香引客来
每年三四月间,砀山大地变身雪白世界,万亩梨花同时绽放的壮观景象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打卡”。

在梨花节期间,记者走进砀山良梨镇的“梨树王景区”,两棵被称为“梨树王”“梨树神”的参天古木巍然矗立,是梨树群里的“顶流”,不少游客就是奔着这两棵古梨树而来。
树龄300余年的“梨树王”高达6.5米,遒劲的枝干向四周伸展,仿佛在诉说着砀山人与梨树相依相生的漫长岁月。其实,在景区里,有不少枝干粗壮的梨树都已经超过百岁,梨树长得慢,路边随便一棵树可能都是“爷爷”的年纪。
微风吹过,花飞漫天,这正是授粉的黄金时期。踩在凳子上仰着头,果农手里拿着的长棍子上套着圆形的软布刷子,沾点黄梨花的花蕊粉,再向树上的白梨花中间蹭一下。园子里有不少村民正在给梨树授粉,“再过两个月,树上就开始挂果了,一朵梨花就是一个果子”。果农李磊说。
梨树离不开人,需要人工一直看护。授粉、施肥、修剪、摘果.....砀山人也早已习惯和梨树的长期相伴。要是花太多了,还得狠心修剪一番,不然果子挂下来可能会压塌了枝丫。
比如“梨树王”,最高时年产量可达4000公斤,但出于对古树的保护,砀山通过技术手段对产量进行了控制,目前“梨树王”的年出果量保持在1000公斤左右。
在“梨树王”不远处还有一株“梨树神”,树龄和“梨树王”相仿。不少游客学着当地的村民,虔诚地在“梨树神”上系满了红色许愿带。“这些古梨树就是一路走来的日子。”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农表示。
梨香引客来,翩然雪海间。砀山期待以梨花节为支点,撬动农文旅融合的杠杆。澎湃新闻获悉,本届梨花节以“春游江淮请您来”为主题,面向长三角地区推出“乘着高铁游砀山”专项促消费政策,包括门票减免、住宿优惠等多重福利。节庆期间,身着汉服的游客还可以享受梨树王景区观光车5折、梨小萌欢乐果园门票8折等优惠。
砀山县以“办好一次节、树立一座IP、燃爆一座城”为理念,不断为梨花节注入新元素。今年节庆活动还联动古城景区、金悦城、梨花里、梨小萌欢乐果园等多个新业态景点,打造梨园“文旅新市集”,力求实现“赏花经济”向“节庆经济”的升级转型。
每逢梨花节期间,砀山县剧团的退休演员们也都会自发聚集于梨树王景区,倾情演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四平调”,为这场春日盛会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年,省级非遗传承人宋雪梅特别献唱经典选段《报花名》。在梨花纷飞中听戏,文化与自然深度融合,浪漫被驻足的游客用心记着。
据砀山县文旅局介绍,今年梨花节期间,梨树王景区日均游客量近6万人次。来自合肥的游客李女士在社交媒体分享道:“原本只打算来看梨花,没想到被梨膏制作体验、梨木手工艺品市集深深吸引,时间都不够用!”这样的反馈正是砀山文旅多元发展的生动注脚。
2024年,砀山接待游客数量达791.7万人次,较2023年的548.6万人次增长显著。这组数据的背后,是砀山巧妙地将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的成功实践。砀山不仅仅是在经营梨产品,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塑造一种生活方式。这种超越单纯经济考量的长远眼光,或许正是砀山梨产业持续繁荣的深层密码。

一颗梨的“七十二变”
在砀山,一颗梨可以“七十二变”。
当地人常说对梨要“吃干榨尽”。在砀山,“梨”有很多打开方式,梨花、酥梨、梨罐头、梨膏……人们喜欢喝梨汤清肺,喜庆活动里要备梨酒待客,逢年过节会送梨膏为礼。梨木还可以被制成精美的杯子和筷子,梨园变身文人雅集的理想场所。
梨花节现场,市集摊位上的老板热情揽客,教他们滴上两滴梨酒搓手闻香。村里果园内,农户们架起熬制梨膏的大锅,柴火之上的梨汁逐渐浓稠,飘香四溢。
砀山的不少餐厅里提供的免费饮品,都是梨膏水。遇到外地游客,老板总是热情地招呼着食客,“梨膏水润肺养颜,甜得很”。
从梨花、梨果再到梨渣,砀山酥梨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链条加工。2024年,砀山梨产量达109.5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127亿元。
虽然梨是砀山最知名的特产,但当地的产业版图还不止于此。砀山的黄桃罐头产业同样蜚声国内市场,与梨产业形成季节性互补。而如今,西瓜产业也在崭露头角,另一抹“甜”正从这片土地上“探出头”。
位于程庄镇的安徽省百思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瓜产业园内,一株株绿藤攀爬而上,藤蔓间挂满了小西瓜,黄皮的、绿皮的......像是童话世界里的玩具。它们的名字也很潮,叫“小黄人”“彩虹瓜”......“这不像西瓜,倒是像艺术品了。”来参观的一位甘肃客商说。
这些西瓜个头小,但产值却很高,每亩利润可达6万元,专供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的高端商超。
一颗瓜也“甜”了一个镇。如今,程庄镇一半以上农户从事西瓜产业,种植规模4万亩,年产量15万吨以上,形成了集繁种、育苗、种植、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这种高品质瓜果也为砀山打开了精品订单农业的新市场。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砀山探索出的“特色农业+文化创意+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可以说为县域特色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