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除河北、黑龙江、宁夏外,其余 28 个省份均公布了全省 2024 年末常住人口规模数据。具体来看,8 省份常住人口上涨,2 省份维持不变,另有 18 省份人口下降。
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广东以一己之力,时隔三年超越浙江,重返全国人口增量第一省。相比之下,山东的成绩就有些不尽如人意,2023 年常住人口减少 42.8 万人,是全国人口下降最多的省份。
中部六省中,仅安徽 2024 年常住人口实现正增长,其余五省份均出现人口减少的情况,合计共减少 96 万人。西部部分地区迎来了人口回流,以川渝为例,2024 年两省份总计人口流入近 30 万人。至于东北地区,辽吉两省在 2023 年短暂的回流后,再次出现了人口下降。
以下用细分数据继续拆解这些变化,还能看到哪些信号?
人口变化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影响——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差额导致的自然增长,以及既有人口流动带来的变化。
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广东 2024 年常住人口增加 74 万人,达到了 1.28 亿人,是我国唯二人口上亿的省份之一(另一个是山东)。广东的逆袭,很大程度上源自于 " 敢生 "。
去年,广东全省出生人口达 113 万人,是全国唯一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而广东超高的出生人口不仅与其人口基数大有关,同样得益于较高的出生率。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曾分析,粤东的潮汕、粤西的湛江等地,虽然近年来生育意愿在下降,但受传统的生育文化影响,相对其他地区生育意愿仍比较高。另一方面,流入广东的人口比较年轻,处于婚育年龄的比例较高。
需要指出的是,广东的人口自然增长全国第一,但人口流入只能排在全国第二。数据显示,2024 年广东人口流入 27 万人,同期,浙江则达到了 45.4 万人。

对于安徽来说,近年来,在长三角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安徽深入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两省一市的很多产能转移到了安徽,这对安徽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进而带动了不少原先在两省一市的外出人员回流。
此外,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湖南和湖北的处境相似,分别为 -3.04 ‰、-3.14 ‰,但常住人口总量上,湖北 2024 年减少 4 万人,湖南则减少了 29 万人,成为除河南之外,中部省份中常住人口流失最为严重的一个。
今年 2 月,湖南发布《关于加快吸引集聚青年人才留湘来湘推进年轻人友好省份建设的若干措施》,要把吸引集聚青年人才摆在重要位置。
湖北则在日前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要聚焦解决 " 想生育、多生育、优生育 " 问题,围绕促进适龄青年婚配、降低生育成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住房与就业支持、强化生殖健康服务、保障职工生育权益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务实有效的生育支持政策,加快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过去十多年,东北都是人口流出地,但 2023 年辽宁和吉林却出现了人口流入,引发了一场关于东北人口回流的讨论。
2023 年,辽宁人口省际净流入 8.6 万人,扭转了自 2012 年以来连续 11 年人口省际净流出的局面;吉林人口跨省净流入 4.34 万人,为近 13 年来首次净流入。
两地将人口回流的原因归于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
辽宁省统计局当时表示,2023 年辽宁省 GDP 增长 5.3%,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增速;2023 年,有 40.1 万名高校毕业生留辽来辽创新创业,超千名 " 双一流 " 高校选调生选择辽宁。
另据吉林省统计局分析,吉林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留人才,大力发展经济引人才,诸多举措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使得人口由 2022 年净流出 18.07 万人到 2023 年净流入 4.34 万人。
不过最新的数据显示,东北人口回流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2024 年,辽宁和吉林的人口均在流出,其中辽宁流出 4.9 万人,吉林流出 10.8 万人。加上死亡人口与出生人口差额导致的变化,辽宁和吉林去年常住人口分别下降 27 万人、22.1 万人。
黑龙江暂未公布 2024 年人口数据,但其常住人口已连续十多年下降。2023 年在辽宁和吉林人口回流之际,黑龙江仍流出了十多万人。
另一方面,东北人口减少与其出生率及高度老龄化有关。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24》,观察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辽宁达到 21.1%,是全国比例最高的省份,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黑龙江和吉林的老龄化程度同样很高,这一比例排在全国第四和第五位。
再来看出生率,虽然吉林、辽宁的出生率在目前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位列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但若是自身对比,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
辽宁省 2024 年出生人口为 18.0 万人,出生率 4.32 ‰,较上年同期增加了 0.26 个百分点。同样地,吉林 2024 年出生人口为 9.70 万人,比 2023 年 8.84 万人增加了 0.86 万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