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深夜,中国救援队在曼德勒一处发现生命迹象的公寓处开展救援。本文图片均由 澎湃新闻记者 陈忠善 摄
缅甸曼德勒,3月31日夜,时针指向十一点,这座城市的喧嚣早已沉寂,唯有倒塌公寓的废墟上,灯火通明,机械轰鸣。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跨国救援正在紧张进行。
来自中国厦门市的曙光救援队,橙色身影在探照灯下格外显眼,他们已在这片废墟上连续奋战7小时。
7小时前,他们用生命探测仪捕捉到的一丝微弱信号——那是被困者“尔航”(音译)从废墟中传来的生命气息。

寻找幸存者,是救援队深夜不眠不休的动力。
高温天气下,曼德勒当日最高气温飙升至43度。即便夜幕降临,热浪依旧肆虐,救援队员们的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第一层楼板已经打通,然后准备打第二层楼板。影像显示,(生命体)应该在地下二层以下的位置。”晚11时20分,厦门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介绍。
“我们的伙伴已经持续工作整整一天了,现在还在现场全力搜救这个疑似的幸存者。”王刚的声音沙哑而坚定,“希望有一个好结果,尽早挽救生命,这是我们曙光救援队来到这里的使命。”

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当天,厦门市曙光救援队的22名队员紧急集结,作为国家首批跨国救援社会力量,他们连夜启程。
特搜小组从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出发,携带地震救援搜索、破拆、通讯指挥等129台套装备,总重1.2吨,3条搜救犬随行,直奔震中曼德勒。
这支刚通过建筑物倒塌搜救、水上搜救“双一级”测评的精英队伍,曾在模拟7.2级地震中48小时完成117项任务,如今直面真实灾难,他们专业、高效,用科技与时间赛跑。
王刚向澎湃新闻介绍,3月31日,联合国INSARAG救援系统(即“国际搜救咨询小组”)授予厦门市曙光救援队编号“CHN013队伍”,于当地时间10时7分抵达曼德勒向UCC(即“城市搜救协调中心”)报到。
3月28日发生的地震震中靠近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该市是缅甸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据中国驻缅甸使馆2021年12月发布的信息,曼德勒约有7万名华人华侨,占该市总人口的近10%。
视频中显示,曼德勒市区地震后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曾经的繁华街道,如今满目疮痍;多栋公寓底部完全坍塌,瓦砾堆积成山;周边大量建筑墙体开裂,玻璃碎裂。

一名队员表示,地震给城市环境影响同样严重,道路龟裂,交通拥堵。通讯信号时断时续,居民们或聚集在临时帐篷中,或在废墟附近徘徊。
救援人员如何在短时间内了解搜救区域信息并开展行动呢?曙光救援队志愿队员国际救援组副组长戈昊怡在现场介绍,首先判断是办公区域还是居住区域,平时有多少人出入;第二,是否存在老人、小孩、孕妇等情况;第三,注意之前是否有呼救信息,最后的敲击声和呼救声是在什么时候。还有其他更多详尽信息都有利于救援,包括地震前建筑物没垮塌时的情况,有几层、有无地下室等等。
曙光救援队搜索小队领取到长城宾馆搜救任务,救援队接指令后立即组织人员携带装备前往现场。
地图显示,长城宾馆距离曼德勒市中心仅三公里。曙光救援队到了长城宾馆现场勘察后,确认长城宾馆已完成搜救作业。
很快,队员们赶往第二个搜救点。队员商华鸽介绍,江西宜春一漆姓男子在搜救点现场向曙光救援队求助。他介绍,地震发生时他从三楼高度跳下逃生,而自己的亲哥被埋废墟中。
队员们使用蛇眼可视镜头和生命探测仪多次探测并敲击回声,遗憾未获得生命迹象。
“只要没有生命迹象,我们就要立刻赶到下一地点,为其他被埋民众尽全力争取生还可能。”商华鸽说。

之后,曙光救援队又赶往曼德勒41街83号及84号附近开展救援。
下午6时30分许,曙光救援队的搜救小组已经进行了5个工作面的排查。在最后一个工作面——一栋公寓楼附近,队员们排查了近3个小时。
最初进入工作面时,他们听到了有管道敲击的声音,后面声音又消失了。
在砖砾堆积如山的废墟上,他们用生命探测仪捕捉生命迹象,仪器反映生命体征比较微弱。“经过反复的多方位探测,我们最初判断有可能是动物,因为这个生命体在移动。”
当晚11时30分,曙光救援队队员仍在现场搜救。
于他们而言,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澎湃新闻了解到,从3月31日晚至4月1日凌晨,中国多个救援队陆续加入其中,接力救援。
截至4月1日上午7时40分,救援还在继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