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第5期于3月28日在上博东馆举行,本场讲座主题为“国色江南:江南色彩与江南美学”。特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建君和独立策展人、苏州丝绸博物馆特聘策展顾问朱祈桦分别以《国色江南与纸上雅集》和《服饰里的江南色彩》为题发表演讲。

专家互动访谈中
胡建君的讲座从“五色观”与江南色说起,在诗画与雅集中展开。中国传统五色观源自对自然的敬畏和模仿,结合古人自身的情状和思绪,逐渐整合成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而江南色平淡天真,明净浪漫,正是对天地万物的顺应,循四季而流转变化。
她认为,江南色或与山水相关,就像苏东坡所描绘的“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山色多是生动的青蓝色调。而水,或淡冶或壮阔,更是绵长而流动的,以“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碧于天”“青箬笠,绿蓑衣”的蓝绿色为基调展开。在干净的、含蓄的、纯粹的青绿色调当中,有着“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千里莺啼绿映红,乱点碎红山杏发”的花影与相思,也有着“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浓郁。颜色也并非只是一种固有的概念,每个人心中都有独属的声情并茂的江南。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建君
朱祈桦以自己在苏州丝绸博物馆策划的展览《觅色——服饰里的江南色彩》为切入点,向广大观众阐述了江南这个独特地理区域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图景。她指出,对于江南传统服饰来说,色彩不只是一个视觉的元素,而是一种非常有内涵的物质文化,承载的是江南染、织、绣等技艺的发展,是穿在身上的江南的繁荣与昌盛。
朱祈桦认为,江南服饰色彩之美延续的是中华民族的诗意想象和江南地域的浪漫情怀,离不开文字、语言和声音的意境。她从色彩的命名入手,讲述了人们对色彩的认知逐渐丰富的过程。古人不仅借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品或者景象来给色彩命名,还会用这些色彩去装点自己的诗文世界,并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色彩谱系与秩序,与当时礼制制度、文化观念、社会形态以及审美偏好等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州丝绸博物馆特聘策展顾问,《觅色——服饰里的江南色彩》策展人朱祈桦
演讲结束后,嘉宾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互动。

讲座现场
“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