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线思维,作者:席亚洲,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周,观网军工组在珠海参观第十五届中国航展。笔者在 2016 年珠海航展时写的军评中感慨我国军工技术领域已经进入了 " 自由王国 ",很多朋友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并且成了某种网络热词。
而通过最近几次航展,笔者的深切感受是,我们在进入 " 自由王国 " 后,有了更大的进步,那就是比战场现实领先一步。
如果说 2016 年时,我们对于世界大环境的感受是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即将到来,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处于这个大变局之中了;变局已经开始," 天下大乱 " 不再是未来时,而是进行时。
区别在于,2016 年时,大家对于未来战争,以及为适应未来战争而开发的新型武器装备,更多还是基于理论、计算和概念;而如今,中东、欧洲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已在相当程度上验证了之前的种种设想。
文章摘要
中国航展展示无人机攻防新技术。
• 高能微波武器抗无人机饱和攻击
• ️ 蜂群系统提升无人机作战能力
• 新型无人机重视侦察功能技术创新
虽然这些冲突中的许多情况还仅仅是一些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情况,与未来其他环境下,不同对手之间的情况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但它就是活生生的现实,是以几十万人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实践经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有必要的。即使这些经验最后被证明对未来其他地区、其他环境、其他技术背景下的冲突并不适用,那也必须经过慎重思考和研究的结论,而不能简单忽略。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的那几场战争,在后世的眼光看来,一战中主要战场元素都已陆续出现,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各国仍坚持过时的战争理论和概念,最后经过痛苦的实践,不得不适应战争现实。而到了二战,德国人的闪击战理论引领潮流,首次走在战场现实的前面。从那时起,先进的理论引领先进的武器装备设计,让思想领先于战场现实,成为以较小代价取得重大胜利的不二法门。
对于不了解冷战到今天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变革的普通人来说,会以为冷战时代相关变革的速度又变慢了,并以为各国军队进入 19 世纪末 20 世纪之交那样的军事理论进步远远慢于技术变革的状态,这其实是一种巨大的错误。
实际上冷战时代美苏军事理论每隔十年都有一个重大转变,并相应的发展一代新型武器。美苏引领潮流,中国只能跟随。
通过俄乌战场上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当你的军事理论和实践处于跟随状态,那就要付出巨大代价,几十万的生命代价。
所以如果我们结合俄乌冲突的战场现实来看本届航展,可以关注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本届航展上可以明显注意到几种展品的密集出现,第一是高能微波武器,目前这可能是反无人机领域的最佳答案。因为现有的反无人机手段当中," 软杀伤 " 手段,或者说干扰,是一种相对有限的对抗方式,其作用更多是 " 过滤 " 掉你的干扰手段能够对付的目标,使得你只需用 " 硬杀伤 " 手段来对付那些能够克服干扰的无人机。
而 " 硬杀伤 " 手段当中,也有各自的问题,廉价导弹和带有智能引信的炮弹,确实能够做到以相对低的成本击落来袭目标,但不管是导弹还是炮弹,在当今这个电子设备价格非常低,产量非常大的时代,实际上和来袭的无人机之间形成的是一种 " 消耗战 ",并没有 " 非对称 " 的优势。
这与防空导弹和飞机对抗的概念不同,防空导弹打飞机实际上是用远比飞机便宜的导弹去击落价格越来越昂贵的战机,很多时候即使不能击落飞机,也能迫使飞机不敢轻易进入防空导弹杀伤区。但小型无人机现在是被当作弹药来消耗的,所以这个对抗就会像现在的导弹饱和打击一样,即使一波攻击全部被拦截,至少也可以消耗你的防空弹药,使得后续攻击可以奏效。
但高能激光、高能微波这些定向能武器可以改变这种状态。当然,高能激光由于击落一个目标需要几秒钟,再转去攻击下一个目标,效果依然有限。但高能微波武器可以直接将来袭无人机的电子芯片烧毁,属于 " 硬杀伤 " 手段的同时,又是一种 " 面杀伤 " 武器,能够将波束范围内的敌方无人机同时击落,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高能微波武器开发之初的设计用途是用来反导,主要是对抗反舰导弹;出于同样的逻辑,可以说是克制 " 饱和攻击 " 的 " 神器 "。
如今,用来对付不可能增加防护手段、远比反舰导弹慢的小型无人机,高能微波武器可以做得更小、更灵活、耗电更低,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它的部署灵活性,射程也可以更远,威力也完全足够。
因此,这种武器成为 " 反无人机神器 " 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尤其是我们看到今年有多种型号的高能微波武器都是作为现役防空系统的组成部分推出,更说明它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外贸,也是面向装备了同样武器系统的解放军的,实际上其中有一些可能已经列装部队。绍伊古上将也专门在 625E 防空系统配套的高能微波武器前驻足询问其性能特点,显然他也明白这种武器的重要意义。
当然,为什么目前只有中国能够在国际上第一个开始积极推销这种武器?背后是我国功率半导体工业体系近年来的跨越式进步,就像目前世界上也只有我们能够以很低的价格出售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道理一样。并不是因为我们镓产量大,而是我们能把它变成廉价的功率芯片,这个优势其他国家一时半会并不容易追上。可以预计,将来一段时间,随着类似武器可能外销成功,它有望在战场上创造新的 " 神话 "。
另一样今年开始在航展上大量出现的东西,是蜂群系统。目前为止,战场上出现的无人机还很少具备蜂群组网能力,大部分情况下大家说的 " 蜂群 " 实际上是 " 集群 ",也就是同时由多名飞手控制较多的无人机进行攻击。但由于控制频段的限制,组织再多的飞手,一波攻击的规模也是很有限的。要么无人机没有飞手控制,只依靠自身的惯性导航系统或卫星定位信号攻击,这在前几年叙利亚出现较多。这样的 " 蜂群 " 和真正通过数据链信号互相通信,具备分工协作、目标分配、目标识别、自动攻击能力的蜂群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而在今年航展上,我们看到航天科工集团在室外展区专门摆了一个展示蜂群系统的帐篷展厅,这当然是因为主要从事无人机控制系统的某院所目前在该行业内处于相当领先地位了。而同时中电集团、兵工集团也展示了自己的蜂群系统,包括蜂群系统的云后台控制计算机,外形就是一个典型的服务器 " 刀片 "。今年兵工集团展示的 " 机器狼 " 之所以被叫做 " 狼 ",主要也是因为 " 狼群 " 概念,实际上可以被视为一种 " 地面蜂群系统 ",分工协作,作为一个系统发挥作用。
目前已经具备战场实际运用能力的蜂群系统是在地面上安置服务器,将服务器放在距离目标稍远的位置,然后通过通信系统来协调控制蜂群,划定战场电子围栏,让蜂群在特定区域内自动识别目标进行攻击。
这使得蜂群巡飞弹可以在很多场景下取代传统炮兵,对一个区域范围内进行 " 巡飞弹火力准备 ",其压制效果会强到匪夷所思的程度,甚至可以让敌人的整个阵地上没有人敢活动,直到被大量俘虏。而且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理论设想或只在演习场上的试验中得到验证的程度了。
如果未来技术进一步发展,就可以将云服务器直接安装在无人机上,大大扩展蜂群的作战距离,甚至进一步采用分布式技术,直接让蜂群中每一架无人机具备服务器的能力。比如,本届航展上兵工集团给 SR-5 火箭炮配备的蜂群系统就是类似设计,它的巡飞弹尺寸较大,具备足够的计算能力,完全可以实现动目标识别追踪和自动攻击这类的任务。同时它的蜂群是用火箭炮发射,也就是说将以火箭弹方式飞行几十公里到目标头上,再展开部署蜂群,部署速度远比让螺旋桨动力的巡飞弹以一百多公里 / 小时的速度飞过去要快得多。
这种蜂群将是现有的具备 " 打了就跑 " 能力的自行火炮系统的噩梦,因为一旦开炮被定位,蜂群就会扔到头上,同时每个巡飞弹都带有重达几十公斤的战斗部,绝对不是只考虑防御大口径炮弹破片的自行火炮装甲能够抵御的。
这两种东西如果同时在国际市场推广,虽然不影响目前主要大国对于巡飞弹的通常印象,但如果你没有针对性的反无人机防空能力的情况下,巡飞弹 / 无人机的效能非常可怕;而一旦有了针对性的防御系统,它的效能就会被严重削弱。
只不过目前所谓的 " 针对性防御 " 在俄乌战场上主要就是干扰和针对性的装甲防护,而其他大国设想中的是带定时引信的高炮、小型防空导弹、防空巡飞弹等这类新概念武器。但这些东西确实没有一种能达到高能微波这样可以在其防御范围内基本上 " 绝对防御 " 的效果。
可以说,蜂群和高能微波武器代表了目前无人机巡飞弹攻防领域的最新进展,一个是 " 只要擦伤就会死的矛 ",一个是 " 绝对不会被突破的盾 " ——其实这倒没有自相矛盾的问题了,因为这个矛是加强攻击力的技术,而不是加强突防的技术,看起来似乎是盾强于矛了,不过也不绝对。
某种意义上,中国在巡飞弹攻防领域的迭代速度已经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在几年内将巡飞弹打击和防御的科技都点到了某种 " 转捩点 "。蜂群技术使得巡飞弹的攻击能力达到了足以执行传统炮兵大部分任务的程度,而高能微波武器则使防御能力达到几乎可以让没有针对性防护设计的目标作战效能 " 归零 " 的程度。
这就是比当前战场上的理论 - 实践循环多走了一轮。
当然一旦这两种技术真正出现在国外战场上,自然也会引起新一轮的循环。比如,防高能微波和防电磁脉冲的方法相似,主要靠屏蔽,这会使得现在那些直接拿主板当机身框架、电路芯片全部外露的小型无人机几乎失去价值;蜂群技术也会让对手加快开发其他防御手段,比如针对蜂群的数据链通信进行干扰等等。
此外,目前反无人机技术的 " 传统手段 " 也将得到更快发展,比如针对敌方控制信号进行追踪溯源,然后进行打击;只不过现在是针对敌人飞手,未来可能就是针对蜂群的控制站。
对抗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只会一路狂奔,相信我们下届航展上就会看到相关领域技术的又一次迭代了。
航展上另一样有意思的事情,是那些吸引媒体注意力最多、但未必真的会在未来战争中大放异彩的东西。
这几年,航展上的地面无人车辆、无人机都是以携带各种武器,具备攻击能力为主要的吸引眼球的要点。但实际上主要国家最重视的无人系统作用,并不是直接攻击——当然这也分情况,比如攻击无人机那重点肯定还是攻击,但这里主要说的是地面无人系统,比如机器狗。这几年国内很多企业都做了携带各种武器的无人车、机器狗这类东西,设计上通常就是在无人车或机器狗上安装一个枪架,装一支步枪。
但这次我们看到重庆建设厂带来的 " 机器虎 ",直接装了一挺 7.62 毫米 6 管转膛机枪,配备了 1000 发的弹箱。机枪被固定在 " 虎 " 身上,没有转动能力,完全依靠 " 虎 " 自身运动来瞄准。
据介绍,之所以采用这样比较极端的设计,就是因为发现可转动的枪架实际上很难在战场环境下达到足以实用的精度,而固定安装的枪身要想依靠 " 虎 " 转动身体进行瞄准也很难稳定跟踪目标,因此就直接采用飞机安装武器的思路,利用转膛机枪高射速的特点,在很短的射击窗口内尽可能投射更多子弹,来取得命中。
当然这只是一个试验产品,和他们之前的 " 飞枪 " 概念机类似,都是验证在无人系统上安装枪械并获得可接受的作战效能的尝试。
而作为专业的轻武器厂商,采用这样的设计,表明那些在小型无人平台上安装枪械的尝试,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这样做的实战效能很成问题。
而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场看到的一件展品很有意思,就是扬州戎克系统公司的 G-1 高速履带无人车。在和他们的产品代表交流后得知,这件装备已经得到实际订单,并按照用户要求在特定环境下进行了大量试验,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将来在行动中可能发挥特殊作用。
该车采用全电动力,按照他们现场发放的手册,最大速度 68 公里 / 小时,但据介绍实际测试下来速度更快一些,而且是在极度泥泞环境下的速度,所以实际速度是很惊人的。全重 2 吨,这是因为它有足以抵挡部分轻武器射击的装甲。展品和宣传手册上都安装了一挺机枪,不过其真正用于作战的并不是机枪,而是车内重达 1 吨的 " 有效载荷 "。该车遥控距离 5 公里,作战时长 4 小时。据介绍,采购方的额外要求就是成本要缩减到最低限度,冲刺速度还要更高一些。
该公司还有采用与之类似的行动系统,速度也相似的小型产品 W-1,可以乘坐 2-3 人,同样可以在沙滩、湿地环境下达到 70 公里 / 小时以上的速度,用汽油机驱动。但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换成电池,遥控操纵,携带 300 公斤 " 有效载荷 "。可能是因为某用户考虑的作战环境下,几百公斤有效载荷不够用,所以才选择了大号的 G-1。
从这一点来看,正如现在俄乌战场上把 " 飞行照相机 " 变成 " 飞行小炸弹 " 一样,最初设计时用来伴随步兵、携带额外装备物资的 " 机器狗 " 要直接进行攻击的话,或许是最简单的、也是马上就能实用的途径。
至于无人机,有意思的是这届航展上的 " 彩虹 -7" 无人机取消了弹舱,转而携带一个大型光电传感器。由于这次展示的是原型机而不是模型,该机的性能和用途特点已经比较明确,就是以侦察为主。
在展示时播放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该机的主要任务设计是担任 " 光电对空侦察平台 ",凭借自身不亚于 RQ-180(目前美军现役隐身性能最高的飞行器)的隐身特性,前出搜索跟踪敌方隐身飞机,为我方的歼击机和远程空空导弹提供目标指示。但据现场朋友介绍,解放军对该机最大的兴趣还不是视频里展示的功能,而是利用其 " 隐身开眼 " 功能,实现长时间追踪地面和海上的时间敏感目标。
所以以前大家想象中,是用 RQ-9、" 全球鹰 " 这类不具备隐身功能的无人机,在敌方防区外进行远距离电子侦察或光电侦察,然后用 X-47 这样的隐身无人机进行攻击。但现在来看,当我们真正有了 " 攻击 -11" 这样的隐身无人机,解决了攻击问题,立刻觉得不如近距离 " 偷看 "。
如果这两种任务暂时没办法在同一种型号上兼顾,那么就再发展一种型号。在今天拥抱信火一体的时代,信息平台的价值和火力平台的价值同样重要,一种非常昂贵先进的无人侦察平台是完全值那个价的——更何况对于我们来说感觉 " 昂贵 " 的平台,可能在美国人看来还觉得 " 你这也太便宜了吧?能不能给我先来一万个 " 呢。
反而,火力打击平台可以更廉价一些。比如这次大家看到的 " 九天 " 无人机,这架一飞院研制的无人机在展示中是以在机翼下安装我军现役武器挂架、挂载多型空空空地弹药的形象展示,并且其腹部的 " 异构蜂巢吊舱 " 也让很多人开始 " 意淫 " 它是 " 空中无人机母舰 "。
但从该机目前状态来看,也不是一种任务很明确的研制项目,而是一种重型通用无人平台。它来航展也和 " 彩虹 7" 一样,是来寻找买家的。当然这个买家可能还是解放军,至于是哪个军兵种哪个部队,具体执行什么任务,就要看买主提出的要求了。这和前几年 " 双尾蝎 " 无人机 " 参军 " 前的状态类似。
不过,或许正是因为 " 九天 " 的研制单位本身有丰富的轰炸机研制经验,所以该机的很多特征还是很 " 轰炸机 " 的,其外形也和美国 A-10 攻击机有类似之处。我们之前说过,在现代条件下,美军也正在转变 A-10 的用途,正将其逐步从一种用机关炮 BRRRT 的攻击机,变成携带大量小型弹药的 " 有人的无人机 "。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 九天 " 就是 " 美军理想中的 A-10 改无人机 " 了,其腹部如果改成一个固定式弹舱,里面能带好几吨弹药,机翼下还有 8 个挂点,完全可以实现长时间待命为地面部队提供多次火力支援的任务。
我们开玩笑说,绍伊古如果能直接买东西,搞不好最后就买 1000 架 " 九天 " 回去把 SU-25、甚至部分苏 -34 全换掉,然后就可以恢复俄军飞机在乌军阵地上空轰炸的能力了;大不了再签个合约,每年有 200 架的额度可以五折购买,弥补战损嘛;反正从产能角度来说我们肯定没问题,而对于俄罗斯,从资金角度来说这肯定比用有人机更便宜。
换言之,火力平台是不是需要那么隐身?如果你能掌握制空权,能保证 MQ-9 这类无人机的活动安全,那不如干脆上个更大、更强、载弹更多的无人攻击平台去炸算了。
从这一点来说," 九天 " 比目前美军的 " 莫哈维 " 这类无人机更划算,因为它的攻击力要强得多;而滞空能力,侦察监视能力也差不多,能在野战机场起降,完全可以 " 平替 " 目前的几种察打一体无人机。毕竟现役察打一体无人机还是以 " 反游击 "、" 斩首作战 " 为主,顶多带上十几枚反坦克导弹,或者一两枚 250、500 公斤炸弹,火力确实差点意思,无法多次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干不了强击机的活。
当年沙特向成飞和彩虹询问能否开发 " 无人轰炸机 " 其实也是同样的需求,就是在已经基本掌握制空权和压制住敌方防空火力的情况下,需要一种打击能力更强的无人机来充分行使己方制空权。
当年强击机就被设计为一种经得起损失的飞机,而在现代条件下,A-10、苏 -25 这种飞机如果算上飞行员,那已经是 " 损失不起 " 的了。俄军在损失几十架以后也非常心痛,以至于很少让这些飞机冒险执行贴近敌人轰炸的任务了,而是用仰射火箭弹这类办法来减少苏 -25 的损失,而这显然会降低强击机的打击效率。但如果是无人机,完全可以冒着损失的风险去进行通常的轰炸扫射任务,又让它 " 损失得起 " 了。
同样,我们看成飞的 " 翼龙 X" 无人机,它是执行海上巡逻和对海攻击任务的无人机。有意思的是,它这次展示了携带 " 鹰击 21" 空射反舰弹道导弹的能力,就和美国人让 B-52 挂 LRASM 导弹反舰一样,反正我射程都已经上千公里了,就没必要那么隐身了。
所以现在经过实战检验,最后大家发现,还是更需要不隐身的无人攻击机和隐身的无人侦察机,这就是一个有趣的倒错了。
今年 " 联合飞机公司 " 推出的倾转旋翼无人机 " 镧影 -600" 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我们的 " 自由王国中的舞步 "。
经过和该机设计师的谈话,该机设计上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没有采用电驱,而是用机械传动来实现旋翼的倾转,可以说除了起飞重量还没办法和 V-280 相比,其他方面都能够做到与之相当,包括飞行速度、航程指标都很理想。
而起飞重量的问题也不是因为传动系统或者控制方面的问题,而是没有用到它那么大功率的发动机,不过类似的大功率发动机国内也已在研制之中。这表明我国直升机领域,大家经常说的主减速器、旋翼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也有了新进展。据悉,目前 " 国家队 " 也已经有新的高速直升机项目,且进展非常喜人。
这几年国内媒体经常讲一些 " 中国人聪明才智,弯道超车 " 的故事,不管是芯片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大概意思就是美国人花了那么大功夫、发展那么多年弄出来的高科技,我们现在用一个简单办法就绕过了,比他们厉害。
但这种故事其实也就是鼓舞一下非专业领域受众,在专业领域内,差距就是差距。" 弯道超车 " 的故事里面往往都是有 " 实话不全说 " 的部分,因为通常这类 " 弯道超车 " 都有其他方面的代价,就像 " 美国人发明了零重力圆珠笔,而苏联人只用铅笔就解决了问题 " 的故事一样,实际上在航天器里用铅笔存在石墨粉尘导致短路的风险,所以后来苏联也开发了自己的零重力圆珠笔。
所以,这些在我国 " 传统弱项 " 领域的 " 直线追赶 "、乃至有些领域实现了 " 直线超车 ",才是大家最应该欣喜的进步。
而 " 镧影 6000" 也确实有能够超越 V-280 的方面,就是它可以在主翼折叠的情况下完成起飞。这主要是依靠在电传飞控领域的进步实现的,但确实是 V-280 没有的功能,其中涉及大量机械传动方面的技术难题。美国人能做到的,没有理由我们做不到,美国人做不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当然,镧影无人机目前尚未首飞,我们还不能过早下判断,总之非常期待听到试飞成功的好消息。
最后就是这届航展上我们看到了无数目前在战场上最常见类型的 " 新式武器 ",以及与之相关的零配件、元器件厂家。所谓的 " 电子产品空前廉价 " 能够支持 " 廉价高科技战争 ",这件事情不是全球同步的,至少美国和欧美国家没有能力在不对他们整个产业界进行大刀阔斧变革的情况下支撑得起这样的描述。
这就是今天中国最大的底气,我们的实力来源于无数产业工人、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们日复一日的工作,来自于我国决策者的高瞻远瞩,来自于我们的社会制度,来自于当代中国特有的 " 精气神 "。
所以不管是 " 竞争 ",还是武力威慑,我们都不怕,干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线思维,作者:席亚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