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一张空椅子
比起 " 全栈自研 "、" 纯血 " 这种花哨的宣传,通过并购获得行业内先进技术的方式似乎 " 低人一等 "。然而,直接摘取成熟果实的性价比无疑要比 " 重复造轮子 " 高上不少。
撰文丨周隆斌
2 月 17 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召开。这场时隔 6 年重新召开的座谈会备受关注。参会的企业家可谓是大咖云集,时下最火的 DeepSeek 董事长梁文锋、宇树科技董事长王兴兴," 老一辈 " 的民营企业家雷军、马云、马化腾等大佬齐聚一堂。
在流传出的会议照片中,在雷军与王传福中间,有一位后仰着靠在椅背上,与其他正襟危坐的大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身份并不难猜,正是韦尔股份创始人兼董事长、人称 " 中国芯片首富 " 的虞仁荣,韦尔股份也因此被部分股民戏称为 " 腰椎间盘突出概念股 "。
这里面并没有什么龙傲天的剧情,如此松弛的坐姿也没有什么深意,只是已快到花甲之年的虞仁荣难以长时间保持端正的坐姿罢了。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在武汉大学 130 周年校庆之际,雷军为母校捐赠了 13 亿元人民币。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年胡润慈善榜上,排名第一的并非雷军,而是虞仁荣。
1966 年,虞仁荣出生于宁波市镇海区钟包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他从小就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天赋,一直是家长口中 " 别人家的孩子 "。中学时,虞仁荣以优异的成绩被誉为 " 浙江省基础教育天花板 " 的镇海中学录取。后以镇海区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与只知道埋头苦读的普通学霸不同,虞仁荣娱乐学习两不误。大一时,他曾通宵打麻将,次日早晨直接参加全校数学竞赛,还能斩获第一名,同学们无不惊叹不已。在虞仁荣看来,麻将与数学竞赛或许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需要快速作出判断的游戏。虞仁荣快速决策的行事风格,在创业的过程中反复体现。
同为宁波镇海人的娱乐业大亨邵逸夫曾说过:" 宁波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头等大事就是经商。" 虞仁荣在大学期间,就展现出了敏锐的经商头脑。
北京海淀区作为全国教育高地,海淀区试卷至今还是全国学子必刷的试卷之一。在虞仁荣就读清华的时代,没有互联网,专业的教辅资料书店也不像现在这样遍地都是,非北京本地的学子想要得到一份海淀区试卷颇有难度。
虞仁荣捕捉到了市场需求与供给间的缺口,用清华学子的身份作背书,将海淀区的模拟试卷、习题集等试卷大量复印,在隔壁河北保定广开销路,很快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试卷经销商。
利用两地教育资源不对称的信息差,虞仁荣不光让自己的钱包鼓了起来,也为日后闯荡芯片分销行业打下了初步基础。
中国芯片界,半壁清华人。虞仁荣当年所在的 EE85 班(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85 级半导体专业班),更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班级。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兆易创新创始人之一舒清明、卓胜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冯晨晖 ……EE85 班中诞生了十余位半导体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和高管。
面对着这些熠熠生辉的芯片企业,由虞仁荣一手创办的韦尔集团同样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从清华毕业后,虞仁荣进入浪潮集团担任工程师。彼时的浪潮集团刚刚研制出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风头正劲。对于初入职场的虞仁荣来说,这无疑是个很高起点。
不过,从事相对枯燥的技术研发工作并非虞仁荣所求,经商的渴望始终流淌在虞仁荣的血液中。仅仅两年时间,1992 年,虞仁荣毅然决然地辞去了这份风光无限的工作,转而跳槽至香港龙跃电子,在北京做起了销售经理,正式开启商业生涯。
从光鲜亮丽的明星企业工程师,到几乎没有门槛的销售人员,放到现在恐怕也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虞仁荣作出的决定。以后视镜的角度去看,恰恰是这次不被常人所看好的跳槽,为虞仁荣后来创立韦尔股份打下了坚实基础。
虞仁荣在清华大学和浪潮集团学习到的专业能力,再加上大学期间从事试卷经销商所积累的经验,让他成为了业内一名少有的既懂技术又懂销售的专业人才。
随后 6 年的销售经理生涯,虞仁荣深入接触到了半导体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在业内搭建起广泛的人脉网络。自立门户,就显得水到渠成。
1998 年,虞仁荣成立北京华清兴昌科贸有限公司,专注于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好风凭借力,2001 年,中国加入 WTO,对外开放的步伐越走越快,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加速向中国转移。
与此同时,国产手机品牌们开始崭露头角。虞仁荣精准地把握到了行业需求,通过代理美国安森美、日本松下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元器件,很快成为北京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年利润高达千万美元。
对于一名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的企业家来说,虞仁荣此时取得的成就已经足够夺目。然而,经销商时代的虞仁荣所散发出的星芒,只是他创业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由于起步时间慢,缺乏技术积累,时至今日,中国芯片产业链仍然可以说是大而不强。在尖端芯片制造领域,鲜有中国企业身影。在 21 世纪初,中国芯片产业链更是单薄。与掌握芯片设计、生产技术的上游厂家相比,虞仁荣最多只能算是割据一方的 " 山大王 ",是产业链中最脆弱的环节。
经销商的成功常常与时代红利紧密相连,他们往往乘风而起,在下一个瞬间又被浪涛吞没,常年在商海中摸爬滚打的虞仁荣深谙此道。2007 年,虞仁荣创立韦尔半导体,正式进军半导体设计领域。
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是很多成功企业失败的开始,虞仁荣始终没有放弃他擅长的分销业务。通过分销产生的利润,反哺技术研发,这样的双轮驱动模式,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韦尔股份的底色。
直到 2017 年韦尔股份在上交所主板敲锣上市,韦尔股份的分销业务仍是公司营收大头,占比达到近八成,设计业务尚未形成壁垒。正是在这一年,得到 A 股市场融资的韦尔股份,开启了一场 " 蛇吞象 " 式的并购。并购的对象,则是 2016 年刚刚被中国财团收购,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占有率仅次于索尼和三星的美国豪威科技。
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兵,得到 A 股市场偏爱的韦尔股份市值也只有 80 多亿元,约为豪威科技的三分之二。从硬实力上看,二者体量更是悬殊,豪威科技的资产总额是韦尔股份的 5 倍,净资产更是后者的 8 倍。
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内在竞争力,由于技术迭代速度落后于同行,豪威科技的图像传感器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已经走上了下坡路。韦尔股份在中国市场中积累了广泛的下游客户资源,借助韦尔股份的销售网络,豪威科技的产品可以在中国广阔的市场中找到更多适合它的应用场所。
韦尔股份看中的,自然是豪威科技的图像传感器技术。这种高度定制化的半导体芯片,广泛用于手机摄像头中。虞仁荣提早预判到,往后手机摄像头将由单摄逐渐向双摄、多摄过渡,与豪威科技强强联手,将快速提升韦尔股份的芯片设计能力。
事与愿违,由于豪威科技的大股东珠海融锋明确反对这次交易,当时这笔交易并未能顺利进行。珠海融锋背后的实控人是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他当然不愿意看到这块到嘴的肥肉转而被同行一口吞下。
然而,豪威科技多位高管都是清华出身,比起与闻泰科技合并,他们更希望与校友进行合作。2017 年 9 月,虞仁荣成为北京豪威新任 CEO,开始介入公司管理。珠海融锋逐渐放弃了对豪威科技的控制,退出大股东行列。次年,韦尔股份重启合并,最终成功将豪威科技收入囊中。
靠着前后 30 余次并购,虞仁荣逐步构筑起了自己的半导体帝国,实现了从分销商到全球第三大图像传感器设计、制造、销售厂商的跨越。2023 年,韦尔股份作为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成功跻身全球集成电路营收十强榜单。
2024 年上半年,韦尔股份实现营业收入 120.91 亿元,同比增长 36.50%;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13.67 亿元,同比增长 792.7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13.72 亿元,同比增长 1837.73%。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虞仁荣直言,业绩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上一年 " 基数太低 "。
即便是对半导体行业了解不多的投资者,打开韦尔股份历年业绩表,也能清晰地看到,2023 年韦尔股份的营业收入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下降了 93.25% 和 105.44%。
这不是韦尔股份的经营出现了重大问题,2023 年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寒冬期,行业内的龙头三星电子全年净利润同样大降 72.2%。
2024 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步入修复期后,行业内的公司业绩同比大幅提升,其中自然有降本增效、技术力提升等多重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必然是基数过低。尽管如此,在与公众投资者交流时,能够尊重投资者智商,坦诚地将其点明的公司高管,却寥寥无几。
现在谈到企业家或者某家企业,言必谈及他做过多少慈善,为保护环境做了多少贡献。承担社会责任固然值得称道,但对于企业发展历程来说,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添头。
成为伟大企业的秘诀是什么?首先是要活下去。
回顾虞仁荣的创业经历,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是初入商海还是带领公司进军芯片设计领域,虞仁荣从来没有急于求成,奢望一步登天。
就算是对于豪威科技总价约 150 亿元的 " 蛇吞象 " 式并购,主要支付方式也是采用上市公司股份,现金仅花费了 16.87 亿元。这种方式对公司财务压力较小,不会大幅提高公司杠杆比例,也不会为公司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比起 " 全栈自研 "、" 纯血 " 这种花哨的宣传,通过并购获得行业内先进技术的方式似乎 " 低人一等 "。然而,直接摘取成熟果实的性价比无疑要比 " 重复造轮子 " 高上不少。
强如英伟达,去年照样一连收购了 4 家以色列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以强化公司在数据中心业务上的技术领先优势,至于成立初期,英伟达并购全球企业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
遥想当年,陈进团队主导的 " 汉芯一号 " 项目,号称 16 个月就自主研发出了全球技术领先的 " 中国芯 ",一时间风光无二。
不承想,所谓的 " 中国芯 " 是陈进雇佣建筑工人,将摩托罗拉芯片上的原厂标识用砂纸打磨掉,重新印刷上 " 汉芯一号 " 的标识伪造而成。陈进不光以此骗取了上亿元研究经费,事件被曝光后,更是直接导致中国芯片产业遭受了多年的信任危机。
如今,中国芯片产业链正处于全面追赶期,再也经受不起又一次 " 砂纸造芯 " 的闹剧。春节后,DeepSeek 的 AI 大模型火遍海内外,资本市场对于国内 AI 行业的期待迅速被激活,诞生了所谓的 "DeepSeek 概念股 "。
事实上,很多公司仅仅是接入了 DeepSeek 的服务,或者看了 B 站的教程,下载安装了一键部署包,就遭到闻风而来的资金热炒,股价翻着花似地往上涨,好像买股票的钱是欢乐豆一般。
以至于数十家上市公司因股价出现大幅异动后,不得不主动发布风险提示公告,明确表示公司与 DeepSeek 不存在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股权关系,也未开展业务合作。尽管如此,还是难以阻止市场资金前仆后继地涌入,争相参与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元宇宙、数字货币、人形机器人 …… 一个个动辄万亿市场前景的耀眼概念下,不光是在 A 股市场中被热捧,往往也会引发高度的社会关注。对于科研工作和科技企业的发展来说,这种过度聚焦于短期成果的社会风气,可能会导致对客观规律的忽视,以及对产业转化周期的错误判断。
很多人总是渴望奇迹突然发生,并以此为兴奋剂来刺激自己的感官。或许大多数人无法直接参与到尖端科技的技术研发中,但至少可以减少对科技企业不切实际的期待,让技术攻坚回到它的正常轨道中。
*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