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浪 设计
备受瞩目的“杭州六小龙”中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的创始人,都毕业于浙江大学;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包括科百特董事长在内的浙大校友参会;浙江省省长刘捷近日赴浙江大学和浙大校友企业专题调研创新发展工作时,称“浙大师生校友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点赞浙大“在探索科创体制机制优化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随着“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出圈,创新创业的“浙大现象”广受关注。为什么是浙大?2月20日,浙江省委机关报《浙江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文章,连发“两问”探究浙江大学在创新创业上的经验。
第一问是:创新人才需要什么?
文章列举了两位“杭州六小龙”创始人的例子。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本硕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15年前,他在硕士论文致谢中写道:导师领我进入机器视觉的大门,为我准备学习计划,对我进行科研训练,经常是逐行代码地进行指导;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的机器人之旅,就源于在本科期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竞赛。
“浙大看重人才的成长环境建设,这是关键。换句话说,人才需要什么,浙大就做什么。”文章说。据介绍,1999年,浙大在国内率先创办“创新创业强化班”。该班作为辅修专业,从全校各专业招收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潜质的优秀学生,强化培养。如今,全校已开设100余门创新创业课程。
“学校从课程建设、创新实践、支撑保障三个方面构建起创新引领的创业教育体系。”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健表示,在浙大,创新创业思想发端于课堂、成长于实践,学校设置了包含通识、专业、交叉和辅修等体系完整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形成了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赛促创等为特色的创新实践教育,将科研和人才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超过80%本科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研究,为创新创业根植了丰厚的创新人才土壤。
《浙江日报》发出的第二问是:创新生态需要什么?
距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15分钟车程,是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这个占地313亩的园区是校地共建的省级重大创新产业项目,累计引进高科技企业(平台)650余家、营收超1500亿元,已成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加速器。
2月14日,浙江省省长刘捷赴浙江大学和浙大校友企业专题调研创新发展工作,先后来到位于园区内的沃乐科技、启真量子、海维特,考察了解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和浙大校友企业发展创新情况。“没有体制机制创新就没有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土壤,”他说,要充分借助浙大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面向地方发展所需,通过共建合作平台、吸引创新资本、优化转化机制等方式助力打造更多高新技术企业。
《浙江日报》的文章介绍,围绕浙大系雄厚的校友资源和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优势,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探索出3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路径,解决科技产业“两张皮”问题。
第一条路径,是龙头企业从转型升级、再造第二增长曲线的需求出发,打造创新平台或设立项目孵化基地,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空间、配套基金,开放企业应用场景等。
第二条是政府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吸引高精尖人才等角度出发,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重大科创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开展技术转化和产业集群培育工作,打造特色产业链。
第三条是总部经济园从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点、加快推动优质项目成长成功出发,建设产业创新中心等孵化空间,聚焦优质潜力项目,配套专项资金或设立专门公司合作运营。
“政府统筹资源、高校突破关键技术、企业主导产业转化形成合力,方能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龙头企业精准匹配应用场景,创新项目才可以加速走强走远。”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副理事长、执行董事、院长王玲玲接受《浙江日报》采访时认为,构建“政府引导—高校支撑—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对产业创新升级意义深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