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摄影好书《摄影的时空碎片》是去年12月刚出版的一本新书,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摄影专业硕士生导师林路写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本文作者戴菲从事摄影文化教育,与林路老师一起曾在高校共事多年,继承和发展了摄影教育与理论研究。戴菲治学严谨,为人谦虚,表达扼要恳切,由他的视角看自己亦师亦友的这本新书,更显特别。比如:对于该书作者林路的长短文在实际摄影文论中的运用观察、本书的结构从阅读视角给摄影爱好者的建议;以及,《摄影的时空碎片》这一书名,戴菲认为,“‘时空碎片’可看作是林路老师思考灵光间的缝隙,这些‘缝隙’加上林老师多本大部头的书大概可以组成他的整体思想。也就是在这三四十年的光景里,林老师对于摄影艺术的倾情投入和对中国摄影现象、文化的反思剖析”。
该书作者自序中,林路老师直言不讳地表示,这本书是在“平时阅读一些艺术的、文化的,甚至哲学和社会学书籍的过程中,就会联想到摄影的品味,于是就有了一吐为快的时空碎片洒落下来。”因此,也可以说,作者日常灵光间的缝隙,思考凝结形成的文字指向摄影文化,摄影品味。品味要高级,摄影品味很难言说,在中国。文中引用了作家刘大任的一句话:“总的来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素养,是不及格的。”林路进而发出感慨:“文学界尚如此,不知摄影界做何感想。”

灵光间的缝隙:关于摄影的语言、美学和哲学随记
——读《摄影的时空碎片》
《摄影的时空碎片》甲辰岁末推出,乙巳新春上市,是一本新书。按林路老师在序中的说法,这是一本有关摄影品味的读本。何谓品味,这好像很难确定。常言云,彼之甘饴,汝之砒霜。可见,品味一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一种艺术形式或门类经年累月地发展,总有一些大家的共识。这些共识中就有一些关乎本门艺术之高低的标准。这些标准,若长篇大论,就是专著论作,需要正襟危坐,洗耳恭听;若不拘一格,轻快漫谈,甚至洋洋洒洒,东拉西扯,不妨就可以叫做碎片。所以,摄影的碎片就如此而来。当然,这些碎片形碎,意不碎,核心只有一个,探讨摄影艺术以及我们如何使这门艺术走得更快、更贴近时代、更能走进当代人的心灵。
既然是碎片,当然都是短文。林老师长短文俱佳。一般来说,他更擅写长文。长篇累牍,可以一吐为快,是他的拿手好戏。我也常见他有短文,但不多。短文需精悍,需直指利弊,对作者的功底是一种挑战。然而,短文也有优势,就是随想随记,信笔即成,这一点倒也符合林老师的性格。最主要的,依我长年的观察,这些小短文可能是林老师在著书论说间隙迸发的灵感。因为著书时书已成形,很难插入其中,但是思考至此,又想畅所欲言,不吐不快,所以案边急就,也就有了此集。林老师说这些文章是他“闲来读书”、“思考”之余的产物,断断续续收集了很多年,很像是时空里掉落的碎片。
我更想把这些时空碎片看作是林老师思考灵光间的缝隙。在这些缝隙里透露出很多作者内心的深层思虑和想法,还可以觅见许多他心底里潜藏的蛛丝马迹。这些缝隙加上林老师那些大部头的书大概可以组成他的整体思想。也就是在这三四十年的光景里,林老师对于摄影艺术的倾情投入和对中国摄影现象、文化的反思剖析。
全书分成四大块,哲学思辨、美学认知、个性空间、视觉表达。个性空间和视觉表达说的是摄影语言;美学认知讲的是摄影的审美取向和本性讨论;哲学思辨主要是对摄影本身及由摄影引出的在哲学层面的话题给予关注,也可以看作是对哲学在摄影领域里一些问题的回应或是用摄影的方式来进行哲学问题的深入等。结合全书短文的形式,我将这些文章称为有关摄影的语言、美学和哲学随记。
依照重新调整的次序,以我个人的推荐,读者可以先从摄影语言版块入手,即先读个性空间和视觉表达的章节。在这两章里,个性空间多倾向于介绍著名摄影家,比如威利·罗尼斯、埃默特·戈温、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马里奥·贾科梅里等;视觉表达则多倾向于介绍当代摄影师或新摄影师,有波兰的、土耳其的、孟加拉国的、墨西哥的等,均别致新颖,值得一瞧。
读完以上两章,或读哲学思辨也可,或读美学认知亦佳。还是依我个人的喜好,若要让我推荐,我认为美学认知这一章更好。林老师常年关注摄影历史和摄影理论,总体而言,多偏向于摄影本体和审美取向上的思考。他在此处用功最深,接触的摄影师和摄影家也较多,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为紧密。故此,有关摄影创作和评价的美学问题等就显得鞭辟入里。虽然很多文章只言片语,但是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很有畅快淋漓之感。常常读完,仍觉意犹未尽。于是,一鼓作气,迅速就能读完此章。这里有个小建议,本书再版或在后续其他书中林老师可以专开此题,多写几篇,以慰读者之情。
通读全书,本书中的文章多采用一种前方引用论证,后方加入具体人物案例的结构,夹叙夹议,述论结合。既没有落入纯粹的理论演说,也没有只有个案介绍而无评说的尴尬,使人读之兴趣盎然。有一点惊叹,读这些小文会发现,林老师的阅读面很广,广征博引,让人觉得文人气息浓郁。林老师中文专业出身,熟读古典诗词,所以文辞优美,甚或华丽绚烂,读来常有如沐春风之感。
书中有很多我比较喜欢的文章,推荐给大家。比如,美学认知里的《文学语言与摄影语言》《沙龙摄影的得失利弊》《偶然与必然》;个性空间里的《是固执还是个性》《试说摄影人的文化水准》《电影手法与上海摄影人》;视觉表达里的《人类眼睛的曝光方式》《戏说镜头中的笑》等。
摄影算是一种西学,西学东渐,为我所用。所以,借鉴总是为了解决我们的问题、当下的问题,如此才算学以致用。林老师的书里不仅只有吉光片羽的思索,还有更多散落在各处关于中国摄影现象、文化等问题的反思、批评和劝慰,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也可以看作本书的另一种功效或读法。
小书不大,厚薄适中。小书不小,也能以小见大。新春展卷,案头闲翻,可享阅读春意。或可读毕,携上相机,去新年的春天里,大施拳脚,创作佳品。
本文作者戴菲,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