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继续阅读,推荐好书。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人生解忧](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58/17.jpg)
《村上春树的音乐异想世界:用音乐治愈疲惫的灵魂》
【日】村上春树/著 杨明绮/译,浙江人民出版社/磨铁·文治图书,2024年11月版
推荐人:郑诗亮
推荐语:
读了这么多年村上春树,对他作为“人”而非“作家”的兴趣越来越大。具体而言,就是对他日常的衣食住行、起居生活,总想了解更多,尤其是想要了解村上爱读什么书、爱看什么电影、爱听什么音乐。这本《村上春树的音乐异想世界》就能很好地满足我这样的读者的“窥私欲”。事实上,从村上春树的出道作《且听风吟》再到新作《第一人称单数》,音乐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而他最著名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更是径直将披头士的曲名用作了书名。这本随笔集谈的是村上喜欢的古典音乐,看他津津乐道于自己淘黑胶唱片的经历,用轻松自在的口吻介绍他的心头所好,不禁感到与村上更亲近了一层。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人生解忧](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58/12.jpg)
《动物会做梦吗:动物的意识秘境》
【美】戴维·培尼亚-古斯曼/著 顾凡及/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7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语:
我原本以为书名所提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无需赘问。看了本书才知,并非如此。甚至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认为只有人类会做梦,动物只会类似的“梦行为”和“内心回放”,因为它们没有意识。而且,直到2020年才有了第一篇以动物做梦为主题的现代科学论文。这是人类的傲慢吗?
本书作者戴维·培尼亚-古斯曼,虽专攻批判性动物研究,但却是一位人文专业副教授,因此他在写作本书前还有些担心,怕“被人发现只不过是一名貌似专家的外行”,是他的爱人鼓励了他,消除了他的恐惧。
在《动物会做梦》这本书中,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资料,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证明了动物也会做梦,并进一步结合哲学层面,说明动物是有意识的,以此来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些谬误。整个论证很严肃,但过程很有趣。趣味就在于各种动物的实验资料。比如纪录片《和章鱼打交道》中的章鱼海蒂,它在睡眠时,皮肤会因为做了不同内容的梦而变色:从白色变成闪烁的黄色,是它梦到了一只螃蟹;从黄色变成刺眼的紫色,是它成功捕杀螃蟹后离开海底;然后变成一系列浅灰色和黄色的交叉,是它准备享用捕来的螃蟹时的一种伪装,防止别人看到它在进食。再比如20世纪最重要的梦研究者之一米歇尔·茹韦对家猫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茹韦手术切除了猫脑桥中负责肌无力的神经元(这看起来对猫有点残忍),看看猫在快速眼动睡眠时,脑中是不是在想些什么。因为睡眠会导致睡眠者处于肌无力的状态,“由之不能随意地控制运动,从而使该程序不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猫不会说人话,我们也不懂猫语,所以无从辨别它有没有做梦。切除脑桥中负责肌无力的神经元后,睡眠者就有可能把原本无法表现的运动程序通过肢体动作解放出来。“结果令人震惊。当脑桥损伤的猫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时,它们确实‘表演’了自己的梦。”有猫站起来喵喵叫,四处走动,梳理毛发;有猫盯着某处,好像要潜近猎物,准备突袭;还有猫与假想的敌人厮打……脑补一下家猫处于这些状态时的情形,是不是很像人在梦游?
所以,最后我大胆地来回答下书名中的那个问题:动物会做梦吗?会!而且还会说梦话呢,比如我家的柴犬豆包。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人生解忧](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58/22.jpg)
《技术封建主义》
【法】塞德里克·迪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7月版
推荐人:韩少华
推荐语:
《技术封建主义》的中译本在2024年上架时,我的同事已经推荐过一次。新年里,我把这本书读完,禁不住要再推荐一次。
全书从“加州意识形态”开篇,要阐明的观点恰如“Techo-féodalisme”所示。整本书可以说就是在论证这一趋势——这一已然发生的“趋势”。所讨论的问题是发生在作者所身处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即封建主义的幽灵如何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再次浮现出来的,也即作者在书中所提及的“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及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层面的逻辑。
作者行文简洁明快、逻辑清晰,几乎没有废话,在此设若概述其大意无异于佛头着粪、为原始数据的大库更徒增无营养的区区数十字节。因此仍旧摘引一段,供对此话题有兴趣者参考:
在祖博夫看来,监控资本主义的公司正在建立一个大他者的基础设施,它从我们的社会经验中汲取无限的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安排,并以行为指令的形式返还给我们,从而从根本上削弱了我们的自主性。这个大他者是雅克·德里达意义上的“幽灵”。面对大他者时,有彻底的不对称性。它拥有“权力的最高徽章——看到他人而不被看见”,作为个体的我们则陷入了“‘面甲效应’——我们看不到谁在看着我们”。然而,与大多数幽灵不同的是,大他者不只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还玩弄我们的生活。它通过推荐、建议和义务来塑造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激活自己的力量。祖博夫向我们表明,监控资本主义的繁荣是以牺牲个人自治的完整性为代价的,它直击人类生存条件的核心。
具体到这种“封建主义”,作者写道:
封建主义指的是食利者(也就是价值捕获系统)的非生产性本质。这种“地租优先于生产逻辑”的观点也适用于无形资产密集型企业,尤其是平台企业。数字化活动的兴起提出了竞争性创利过程的可持续性问题,只要资本还在有效竞争,只要消费者还可以求助于不同的生产者,只要资产还可以转让,这个系统就会保持动荡的活力。占有战略和剩余价值生产领域往往会相互平衡。如果占有活动垄断了过多的资本,生产部门就会出现盈利机会,从而吸引新的投资。还存在其他情况吗?利润的创造是否有可能主要用于占有而不是价值生产?如果是这样,在宏观经济层面会产生什么后果?归根结底,问题在于算法时代掠夺性监管现象的出现。
最后,作者在该著结论部分“社会化的幸与不幸”中写道:“人类文明正沿着一道山脊走向完全归属于资本的无望时刻。山脊的一边是陡峭的岩石斜坡……通过否定自主性和创造性活动,个人和集体的主体性被割裂开来。工作陷入了这种神秘感,个人什么都不是,资本才是一切。与工作相关的痛苦在当代肆虐,部分原因就是这种不满情绪,它削弱了主体,使他们脱离了现实。”然而,“在山脊的另一边,欢笑的溪流和郁郁葱葱的山谷散发着解放的希望”。对于后者,作者的理由是“面对剥夺物质的企图,人类主体将会逃离。如果没有新的控制方式,个人就会拒绝将自己的选择权交给机器”。“欢笑的溪流和郁郁葱葱的山谷”,令几乎要读完全书的读者眼前一亮,遗憾的是并没有更多展开了。
总而言之,该著十分值得一读,尤其是进入2025年1月之后的今天,虚拟世界的领主索伦似乎渐渐重获肉身。全书10余万字,也占用不了多少你的宝贵或垃圾的时间。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人生解忧](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58/11.jpg)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著,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24年11月版
推荐人:朱凡
推荐语:
2020年春天,我读到了黄晓丹老师前一年出版的《诗人十四个》,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十四位诗人在人生终极问题面前做出的各色选择及其文学表达,古今之别在作者充满共情的灵动笔触中仿佛消融殆尽,令我相见恨晚。到了时隔五年多方才问世的《九诗心》,诗人们的人生被置入时代暗夜的历史背景之中,不再如前书那般明媚温煦,却增添了许多清醒、从容与勇毅。如今我们身处的已经不是2019年的那个世界了,而眼下的寒冬季节也更适合阅读这部厚重了许多的新著。
书中所写的九个人物是屈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和吴梅村,他们的人生实在太不一样了,然而经历离乱动荡之后,他们仍然需要回答同样的人生命题:如何面对自我,如何迎接死亡。对于这个千古难题,书中提供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洞见。例如,在陶渊明的篇章里,黄晓丹对《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这首诗中,在死亡和坟墓这样的沉重意象衬托下愈发纯粹动人的欢乐(“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蝉。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进行了阐发:“如果把生命看作两段长久黑暗之间的短暂光亮,一次社戏,一个春日,就都是奇迹。”杜甫一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当面临时代变革,需及时去区分哪些属于曾拥有的过去,哪些属于尚能把握的现在,哪些属于不可控的未来……”“人生本是一条通往落花时节的道路,哪怕处于一个下坠的时代,或面临个人的暮年,生命都可能因为意识到时间的凝缩而加倍地焕发光彩。”
另外想要特别提到的是这部书对女性的看见和理解。李清照一章中,黄晓丹用了很多笔墨描写这位女诗人的“冒犯与解放”,提醒读者注意《乌江》一诗中的硬朗和力量,并犀利地指出:“如果我们将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视为女性化的,那么出于公平,这首诗也不能被单独视为去性别的。”而在吴梅村的章节里,卞赛由秦淮名妓到玉京道人的人生历程是这个故事里夺目的暗线,也是吴梅村自保、屈辱、与凡人相似的人生中的动人光彩。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人生解忧](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58/19.jpg)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成庆/著,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24年11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一直想系统地了解一下佛学知识,又因多年前整理讲座稿,对成庆老师用“执”来解释当代人对手机的沉迷印象深刻,所以看到这本书出版,虽然厚达700多页,还是很希望自己能够认认真真读完的。成庆在这本书的开篇就用一些篇幅讲述了如何破除“我执”。“我执”即认为有一个实有不变的“我”,破除“我执”即要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而“我”在其中也不是恒常存在的,彼时之“我”与此时之“我”并不是同一个“我”,“我”本身也在不断变化。读下来的感觉是,佛家为了达到内心的“涅槃寂静”,将整个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消解得非常彻底——没有什么真正的存在,没有什么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的,没有了“有”,自然也就没有了“虚无”,如此就解决了现代西方哲学面对的核心问题——“虚无”。梁启超曾经说佛学思想是高于西方哲学的,单凭这一点来看,的确是高出很多。佛学思想虽然“破”得如此彻底,但也有“立”的地方,至少“缘起”这个概念就可以看作“立”的部分。虽然万事万物都不是恒常存在的,“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万事万物又是依条件而生,又因条件而消亡的,何物何人永远都不能孤立存在。所以“缘起”又能解决现代思潮中强调“个体主义”后带来的问题,而 “缘起”也能被看作是生存的意义所在。如是,对于我们这些深受现代思潮影响的当代人来说,了解一些佛学观点还是能获得另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从一种较为单一的价值观中获得一些缓冲的空间,就像成庆在书中所说,如果明白“变动无常的‘我’根本无法拥有变动无常的万事万物,此时,心就能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书中还以大量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例来解释佛学中的各种概念,的确有“解忧”的作用,也十分适合作为佛学入门之书来阅读。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人生解忧](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58/18.jpg)
《我想这样被埋葬》
【美】香农·李·道迪/著 丹尼尔·卓克斯/摄 李鹏程/译,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2024年12月版
推荐人:龚思量
推荐语:
“我们能清醒地预知自己必有一死,但又施展各种精神和文化柔术,假装自己不会死。我们想方设法地控制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在《我想这样被埋葬》一书中,作者香农·李·道迪写下了自己对于美国殡葬形式和对于死亡的观察与思考。值得留意的是,从业者向作者表示:殡葬公司在过去一百年里发生的变化加起来,都不如近十年的变化多。过去,遗体防腐一直是美国殡葬行业的主要选择,这种技术体现了一种否认态度,仿佛死这回事根本不存在。然而,自9·11事件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放弃对“完美遗体”的执着,接受“尘归尘”的观念,美国人的火化率开始飙升。与之相对应的,人们开始接纳制作逝者的纪念性物品。在某种意义上,美国从一个“假装死亡不存在的社会”,逐步开始延长与逝者告别的过程。作者写道: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人们直面自己生命的必死性,趁着大好时光,更加彻底地拥抱人生;另一方面也希望它能帮助生者找到与逝者交流的新方式。最后,我将作者向所有受访者提出的问题留在结尾:你觉得我们去世后会发生什么?你希望遗体被怎样处理?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人生解忧](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58/14.jpg)
《西伯利亚一年》
【芬兰】尤西·孔蒂宁/著 颜宽/译,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2025年1月版
推荐人:杨小舟
推荐语:
过年在家看了一本关于西伯利亚的纪实文学,作者是芬兰《赫尔辛基报》记者Jussi Konttinen(尤西·孔蒂宁),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搬到人口密度低于每平方公里3人的西伯利亚,在雅库特(萨哈)待了一年,边采访边生活,用记者的专业视角记录了这片神秘土地的方方面面。
在众多探索异域的旅行文学中,驻扎在当地的记者写的书以信息含量较高取胜。西伯利亚拥有大量自然资源,是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和经济资源要地,Konttinen精通俄语,他发挥记者的优势,和当地人交谈,采访当地的政治人物、电影人、生态学家,跟着科考船实地观测,试图从历史、政治、文化、经济、自然环境等多角度展现西伯利亚的全貌。其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西伯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永久冻土层中储存的温室气体问题、原住民文化的保护、极端气候下的生存状态等议题,而这些全都属于百闻不如一见的领域,读者可以通过他的视角增长见识。
很多驻站记者会对驻在地产生情感上的认同,Konttinen也一样。在他看来,雅库特人很有个性,用母语教学,争取使用自然资源的权力,减少酗酒或者发展自己的电影工业,“利用远离莫斯科之便为自己争取到了利益”。连“雅库特的媒体甚至都相对自由些”。他赞扬当地俄语报纸《雅库茨克晚报》直言不讳,他最喜欢的当地新闻网站是持政治中立态度的一家,而反对党的新闻媒体也干劲十足。他甚至真诚给出建议:“雅库特人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但在俄罗斯他们还需要更多的忍耐。最重要的是——学会等待,发展自己的社会以及避免被大众吞噬。”
由于《赫尔辛基报》连载了他的西伯利亚报道,俄罗斯有一个网站未经许可把它们全译成了俄语,这个网站的业务是专门翻译并转发有关俄罗斯的海外文章。芬兰一家人这下“出名”了。出名给他带来了很多啼笑皆非的经历。比如,他们一家人成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后来还被有关方面怀疑是间谍;当他的文章中有批评俄罗斯政治的内容时,俄语译稿下面的评论区立刻爆满某些攻击性的抬杠留言。比如,一位读者愤怒地评论道:“这个西方的马屁精记者来到俄罗斯,找一个旧厕所,拉出自己最爱的褐色物质,将它涂满纸张,一篇报道就这样做好了,他的经费也到手了。”在阅读前半部分Konttinen特稿般的写作时,我会迅速代入编辑角色,拆解稿件的骨肉;当读到这些花边经历时,我好像变成了他的同事,开怀大笑后也会生出些无奈。
Konttinen一家最终还是要离开雅库特,芬兰一家人勇闯西伯利亚的故事落下帷幕。合上书你才能体会Konttinen写的:“这是真正的西伯利亚,我在想象中创造了它的形象。”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人生解忧](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58/13.jpg)
《希特勒的逃兵:背叛还是抵抗,德意志最后的禁忌》
【日】对马达雄/著 陈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推荐人:于淑娟
推荐语:
这本书关注的是纳粹逃兵(国防军而非党卫军)问题。作者以“希特勒军队的最后一名逃兵”路德维希·鲍曼的一生为主线,记录了鲍曼如何参军、如何成为“逃兵”、他因“逃兵”身份在战争期间遭受苦难又在战后背负双重重压(经济上被迫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格上被国家和社会所蔑视),以及鲍曼如何在其65岁时投身和平运动,在历史学家、相关学者以及其他历史证人的长期合作下,如何揭露纳粹军事司法的真实面貌,最终实现为“逃兵”平反的过程。作者说,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讲鲍曼的故事,更在于记录这个成就。
书中与鲍曼争取平反的壮烈人生相伴的,是另一条书写脉络——纳粹军事司法的真实面貌以及战后清算。书中讲述了纳粹军事司法经历的四个阶段:“战后初期,军事司法官歪曲事实,美化军事司法;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新一代学者陆续展开批评性研究;随着研究成果的累积,司法机关的态度开始转变;最终,立法机关全面否定了纳粹军事司法的合理性。”也就是说,这场平反,不是某个人振臂一呼的结果,更是代际更迭,整个社会反思之下,由战争的亲历者、战后“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历史学家、法学家和教育学家,以及八十年代学生运动等力量通力达成的结果。如此看,这个成就得来不易。作者在卷首提出疑问:“为什么纳粹逃兵多年后才得以平反?与纳粹划清界限的德国,到底如何审视这段历史?”而这本书的结束,他确认了两件事。“首先,一直以来,德国都极力宣传‘与过去划清界限’的正面形象。但事实上,这种清算只停留在了表面。其次,随着‘德国最后的禁忌’被打破,纳粹时期军事司法的真相公之于众,德国的政治世界才终于实现了‘清算’。”
在作者的讲述中,书中很多细节令人动容。比如你会同情,那些可能因为几句不认同的话语或者不愿举报身边的逃兵的人成为“战时反叛”者被审判、定罪。比如你会心疼,鲍曼在惨烈的战场上苦熬,身负重伤,幸存后因“逃兵”身份被社会唾弃而长期依赖酒精,消极度日,妻子在这样的苦日子中挣扎、去世,他一时之间无法照顾好孩子,甚至大儿子受其影响也差点走上歧路。比如你会不平,在战后,获罪的逃兵因为“有前科”而无法从事固定工作,生活困窘,他们没有退休金,补偿申请也全都遭拒,老兵的遗孀也无法获得抚恤金,大多数人只能依靠社会救助维持生活。但另一方面,从直接参与大屠杀的党卫队队员到灭绝营的狱卒,都有一定的军人退休金,遗孀也都有抚恤金。还有纳粹军事司法官,他们因其专家身份反而过上了名誉地位双收的战后生活……
翻开这本书之前,一个关注点是,作者是日本人。翻开书,看到了作者介绍,是一位专攻德国近代和当代教育史、德国现代史的教授。又看到“后记”中讲,他撰写这本书时,时常想起他父亲。他的父亲于1944年末应征入伍,在1949年秋天,从被囚禁的西伯利亚复员回国。他说,在查阅德国战后史的过程中,会自然联想起日本,反过来,对日本的状况产生疑问时,也会试图从德国找寻答案。他尽量避免谈及日本,但多少希望在书中表达自己的忧思。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人生解忧](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58/20.jpg)
《一种法兰西生活》
【法】让-保罗·杜波瓦/著 韩一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5年1月版
推荐人:方晓燕
推荐语:
杜波瓦的《每个人》是去年读到的小说里最喜欢的一本,因此年前拿到的这本《一种法兰西生活》自然成了最佳的春节读物。小说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为背景,章节名直接用的就是1958至2002年法国历任总统的名字与任期,从夏尔·戴高乐到雅克·希拉克,阵仗俨然,然而小说写的不过是一个名叫保罗·布利科的男人在此期间度过的庸常人生,半个世纪法国国内乃至整个世界风云变幻,那么多的“大事件”“大人物”出没于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讲述的生活,却在乏善可陈又光怪陆离的日常面前失色为背景,就像那台哥哥夭折后在布利科家饭桌上充当着可悲背景音的电视机。
两本书名中的“每个”和“一种”似乎分享着同样的语气——人生不过如此,受伤的童年也好,失败的婚姻也好,你的也好,我的也好,那“鼓励我们过没有暂停的生活,鼓励我们无拘无束地享乐”的时代大潮也好,包括其中那些香艳又混乱的偷情出轨,全都充满了败丧的、虚无的、令人厌倦的气息。“如同不停忙乱的蚂蚁,我们为寻觅一个位置而在这个世界上东奔西跑”,“我看见人生好像是一种孤独的演练,一种没有目的的横渡,一次在既平静又令人恶心的湖面上进行的旅行。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在漂流。有时,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我们滑向底部。当我们触到了底,当我们在脚下感觉到那种模模糊糊的柔软又令人恶心的物质,我们于是感受到祖传的恐惧,它萦回在所有注定要死去的蝌蚪们身上。一生从来只不过如此。一种耐力的操练,在容器的底部总是有一些淤泥。”
“一生从来只不过如此”,因而,独自在家照顾年幼的一双儿女的那几年,独自背着相机满世界去拍摄树木的那几年,成了小说中最高光的段落,仿佛“在世界的缝隙里”“安静地浮着”,孤独、远离社会,却更切实地活着,“我看到了时间流逝,也看见了世界的运行”,用一种“漫无目的的生活来逼迫命运”。
在小说的结尾,布利科带着罹患精神病的女儿重走了四十年前他陪着因战争创伤罹患精神病的外祖父走过的路程,那是外祖父的故乡,比利牛斯山高处、波特山口的一个向阳的山坡,“我们来到了长途步行的终点。我把女儿拥在怀里,有搂抱着一棵死树的感觉。她看着正前方。我们处在虚空的边际,在世界的峰顶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或许,这才是我们不过如此的人生的真相,在爱与丧失、直面与幻灭的边缘,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人生解忧](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58/16.jpg)
《艺术与文明Ⅰ——西方美术史讲稿:原始艺术-文艺复兴初期艺术》
范景中/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25年1月版
推荐人:郑诗亮
推荐语:
范景中老师这本《艺术与文明》2020年刚一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找来读完了,既佩服范老师的博学,又为范老师的谦逊而感动。这次修订版对内容做了增补,但是整体上依然保留了原来“讲稿”的风格,读来仿佛身临课堂,更有“现场感”,是很美妙的阅读体验。范老师向来不惮言自己的“旧”,而在我看来,这本乃至这整套书,好就好在“旧”这一点。正如范老师一直强调的,“美术史应是一门人文学科”,我们从《艺术与文明》中能够读到并与之亲近的,是伟大艺术作品背后的伟大艺术家。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人生解忧](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58/21.jpg)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美】温迪·布朗/著 李磊/译,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eons,2024年11月版
推荐人:丁雄飞
推荐语:
这本小书是美国政治理论家温迪·布朗(Wendy Brown)2019年在耶鲁大学举办的坦纳人类价值讲座的修订版,主体部分是对韦伯著名的学术与政治讲座的重读。韦伯的两场讲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文学界影响甚巨,有多个译本,为什么布朗在今天也要借韦伯发挥?按照她的说法,“我们并非历史上最早与人类前所未见的当下问题角力的人”(vii页),韦伯彼时面对的“政治和学术生活的危机”,“和我们自己的危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xi页)。诚然,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历史境况,与现代性的诞生同步:“当宗教真理及其确保的价值观被理性和科学取代之时,虚无主义就产生了”(3-4页),因为“科学可以揭开世界的奥秘”,“却不能产生价值观或为其排序”(xviii页)。但如威廉·戴维斯(William Davies)在《伦敦书评》指出的,布朗借韦伯之眼关注虚无主义问题,有更现实的关切:她的前两本书都是对新自由主义的分析,而接下来的难题便是,“植根于无所不在的私有化和经济化的新自由主义体制,怎么就催生出了特朗普主义种种反自由的过度行为”?虚无主义的概念或许有助于理解冰冷的经济化和随后蚕食美国民主的狂躁力量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论者不同意将我们的时代与韦伯的时代轻易关联起来,塞缪尔·莫恩(Samuel Moyn)在《批判探究》讨论这本书时说,定义我们时代政治处境的,“与其说是意义的丧失,不如说是权力的丧失”,“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多在于权力的剥夺,而非缺乏以解放性方式运用权力的能力”。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人生解忧](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58/15.jpg)
《长辈的故事:滇池百年家族往事》
熊景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2025年1月版
推荐人:钟源
推荐语:
本书作者熊景明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工作多年,主持“民间历史档案库”项目,收集回忆录、口述史,并宣导家史及回忆录写作。她常说:“留下长辈的故事,比留下他们的骨灰更有意义。”这本《长辈的故事》,就是她记录的云南熊氏、苏氏两大家族数十位家族长辈的命运沉浮,文字质朴流畅、韵味无穷,是一个极好的家族史范本。
作者写她的大姨妈为人豁达,“临终时,她对儿女说,这一生十分满足。女儿道:‘如果你们当初没有去双柏,如果父亲没有被打成右派……’大姨妈回答:‘没有如果,只有现在。’”写她的干爹“宽恕”命运,“我从来埋怨命运不公,四分之一世纪的生命白白抛洒在这茫茫的荒原上(北大荒),这一晚的场景令我想到我在这里做的事情,当囚犯也好,做工程师也好,对当地老百姓多少有些用处。也许,我的年华并没有虚度。”写她的一位叔叔终生痴情于一位同学,“机缘巧合,他去南京疗养,她去青岛探亲时路过南京,两人一道去参观南京博物馆,经过一家理发店,她突然想去烫头发。于叔叔坐在店里两小时,守候在侧。之后,于叔叔陪她去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她微笑地望向于叔叔,让于叔叔感到幸福而满足。这算是他们之间的‘秘密’吧,而照片日后竟然挂在她的灵堂正中,是否冥冥中表达了她离世之际对于叔叔的眷恋与感激呢?”如此通透的感悟与复杂的情感,读来心头为之一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