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那我们这样就属于‘离家出走’了!”
寒假眼看着进入了倒计时,突然想起了寒假开头时的那一幕。
那时,期末考试一结束,离休业式还有一个星期,大宝就跟我商量,要与小宝一起到乡下住几天。对她的想法,我当然表示理解,并且十分支持。一年到头,难得有几天她们不在身边,感觉也不错。
决定去乡下之前的一晚,两个小朋友异常兴奋。不用我们提醒,她们自然会整理需要带去的衣物、日常用品甚至寒假作业。她们把东西装满了两个包,好像真的要出一趟远门似的。实际上,从我们现在住的城区商品房,到所谓的“乡下”,也就是十几公里的路,几乎一脚油门就到了。
因为不确定她们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那里的生活,我们一开始商量,三天之后去接她们回来。三天的时间既不长也不短,对乡居而言,既不会丧失新鲜感,也不会短得无法体验不同的生活。
把她们送到我妈那里,我叮嘱了几句安全方面应该注意的话,就匆匆回去上班了。临分别前,小宝颇有些不安,问我这两天会不会来看她们。我回答她,不会。我跟她们说,你们应该尽量多到户外去,多在太阳底下玩玩,总共就三天时间,不玩白不玩,寒假作业这件事没有那么紧急,可以缓缓。
事实证明,我想多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弟弟就一直在群里直播大宝、小宝与我侄子的寒假生活:吃饭拍一段视频,看电视拍一段视频,甚至半夜三更还会发照片来,拍的是她们的睡姿,就是没看到有写作业的视频。当然,拍得最多的视频,还是三个小家伙在一起“烧火”。
对大宝和小宝来说,在户外的小土灶里烧火太新鲜了。把木头、树枝或其他能烧的东西塞进土灶里,看着噼噼啪啪的火苗乱窜,一会儿火苗太旺了,一会儿燃料不够了,一会儿烟吹到了脸上,忙前忙后,照顾不暇。锅里煮着食物,有时就只是烧水,那种场面当然很带劲。尤其是到了晚上,看到她们还在“烧火”,火光映红她们的脸颊,溢出屏幕的兴奋感,即使作为一个钝感已经拉满的成年人也能体会得到,这会是她们童年的一部分。

作者供图
这种超越常规的乐趣,与她们的日常经验差异很大,这大概就是送她们到乡下去的最大收获。
寒假固然是一个休息的假期,作息时间最好不要与平日差异太大。事实证明我也想多了。在三天的时间里,每晚老晚了都能在群里看到,三个小朋友还在那里吃爆米花、薯条、水果,并喝着饮料看电视。而早上,一直到10来点钟,我偶尔打过去一个电话,大宝总会说,爸爸,我还没有起床!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寒暑假到外婆家去时,最后的作息大概也是这样,可能比我的两个孩子更夸张。那个时候爸爸妈妈是真的不在身边,也没有电话能够打过来。亲戚们当然也不太好意思管我和弟弟,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别说“烧火”了,更疯狂的事都干过。这些经验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永远怀念童年并感觉美好的一个记忆标记。
到第三天早上,老婆接到小宝的电话。小宝说,妈妈,乡下太好了,我们暂时不想回来了,我喜欢乡下。
我总觉得,所有中国人都有一个统一的家乡叫乡下——那里有河流,有野草,田畦里永远种着“勤劳和希望”,散发着泥土的气味,村头有小狗,村尾有小猫。城里无论多乖的孩子,都在这里打开了自己,开始撒野,漫山遍野地跑,扯开喉咙地喊,砍柴、“烧火”、挖笋、拔萝卜、扑粉蝶、抓虫子……在奶奶、外婆的一声声催促当中,和小伙伴们告别,回家吃饭。老屋里总有叫不上名字的农具,以及各种奇怪的旧物什,爷爷、外公用难懂的方言讲着这种东西的用途,听不懂也没有关系。或在夏天的蝉声中悠然午睡,或在冬日煨红的灶头边打起了瞌睡……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要开学了,于是童年就这么草草结束了。
“乡下”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童年、被爱、无忧无虑,很多年之后它被叫做“乡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