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11时许,在上海洋山港三期码头,随着首个集装箱被缓缓吊装上“爱玛马士基”轮,全球航运业迎来里程碑事件——由丹麦马士基与德国赫伯罗特联合组建的“双子星”航运联盟在上海港正式运营。
![](https://imgpai.thepaper.cn/newpai/image/1739240577477_ayycci_1739240594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24)
2月10日,“爱玛马士基”轮停靠在洋山港三期码头。黄波 摄
当前,国际航运格局正在深度重构,而上海港作为全球核心枢纽港,将以“效率第一”为目标,聚力做强主业、做优服务,与船公司携手打造港航业效率与服务的新标杆。
提升准班率:让巨轮从“站站停”变成“大站车”
航运联盟是班轮公司间在航线、港口、船期、舱位、堆场、内陆物流体系等方面实现互补互助、资源共享而结成的各种联盟。本次投入运营的“双子星”联盟由马士基航运与赫伯罗特航运组成。未来,两家企业将共计投入340艘船舶(约370万TEU运力)参与运营,海运服务网络由29条干线及30条灵活的穿梭干线组成,目标是达到90%以上的班轮准班率。
这种基于双方现有航运资源和运力网络的深度融合或将全面提升航运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通过整合自有船舶、码头和支线船舶来极大优化运营成本,并实现广泛的港口覆盖。新模式一方面让超大型集装箱船舶仅挂靠全球主要枢纽港,让巨轮从“站站停”变成了“大站车”,提升船舶的准班率;另一方面,增加联通枢纽港的直航航线,让大型枢纽港的货物能够通过“水水中转”更快抵达各支线港和目的港。
![](https://imgpai.thepaper.cn/newpai/image/1739240579068_AjZ2Y3_17392405947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24)
“爱玛马士基”轮迎来新联盟组建后上海港装船第一箱。叶真于 摄
“双子星”首航仪式上,马士基亚太运营中心总裁柯安素表示,“选择上海港作为‘双子星’枢纽港之一,是基于其世界级的港口作业效率、数字化能力和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作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五年领跑的超级大港,上海港与“双子星”的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其国际航线网络密度,保障“双子星”网络“船舶准班率”,为全球客户提供“超预期”的物流保障。
专家:推动全球航运从规模竞争转向效率竞争
“上港集团将肩负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力军的使命,以‘打造世界一流港口运营商’为愿景,持续提升上海港枢纽能级和服务水平,为全球航运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更优质的‘中国方案’。”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周勇表示。他透露,集团将通过与“双子星”的合作,结合自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强化提升港口国际中转、空箱调运等重要功能,同时做好沿海捎带、国际中转集拼等重点业务的拓展。
业界分析认为,“双子星”协作的诞生或将打破传统航运格局。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专家指出:“上海港与‘双子星’的合作,本质是通过港口与航商的‘数据共享、标准共建’,推动全球航运从‘规模竞争’转向‘效率竞争’。”
为满足新模式在通关时效等方面的需求,上海边检总站洋山边检站等口岸查验单位以通关的高效率提升班轮准点率。船舶靠泊前,边检机关提前联系港区、代理、引航等单位,制定“一船一策”通关保障方案,并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核对申报信息,办妥船舶入境预检手续,确保船舶靠泊后即可开工作业。船舶靠港后,边检机关积极响应船方、货主、航修人员登离轮需求,及时签发上下外轮许可,满足货物交接、转运和船舶后续航行需要,运用移动验放车等新锐装备,在船舶梯口办理入境边检手续和船员换班手续,减少人员往来奔波,便利手续办理。
洋山边检站执勤二队副队长张云超表示,“洋山港的船舶数量多、码头岸线长,我们提前做好信息研判,真正做到通关‘零延时’,作业‘零等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